尘封的乡档(5)|清末中江人刘省三编写的《跻春台》,是宣讲小说的典型

封面新闻 2018-06-11 17:50 38755

古本《跻春台》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4)|圣谕宣讲得好,可以获得到京城觐见皇帝的特殊待遇

清朝的宣讲圣谕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最初由朝廷下令强制执行,通过官方意志进行推广;后来在民间转化为更适合老百姓口味的劝善活动,即使官方没有要求,一些喜欢行善的乡绅或组织也会筹钱请人宣讲。

在宣讲圣谕的演变过程中,其宣讲形式也跟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与宣讲相配套的文本。这一期,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宣讲文本。

古本《圣谕灵征》。

从解读《圣谕广训》书籍到宣讲故事文本

在前面几期,我们或多或少都提到过,在康熙帝、雍正帝发布相关谕命后,各地官员为有效地搞好这一活动,想出了绘图、绘图与文字结合、口语化甚至用方言写的解释性文章等。

尤其是雍正帝颁发《圣谕广训》后,各地官员开创性地编写了不少书籍,如《上谕十六条直解》《上谕合律注解》《圣谕像解》《恭释上谕十六条》《上谕解义》《圣谕图像衍义》《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作的作者大都为文武官员,其中不乏巡抚一级的高官。只有这些基本上是进士出身的官员,才能充分领会“圣谕”的精神,在解读时才不会整错方向。

如果宣讲圣谕只是在读书人中或有点文化的朋友圈中进行,《圣谕广训》及其衍生出来的书籍,基本上是能够满足宣讲需要的。但是,按照皇帝的要求,全国的老百姓都得听宣讲,不仅要带耳朵,还要带心,要明白“万岁爷的意思”。

基本上为文盲的老百姓,自然对这些道理听起来很吃力。但老百姓有个特点:不管有没有文化,识不识字,你给他讲故事,他不但能听懂,还能记得住,还可以讲给别人听。

所以,官员们在推广宣讲圣谕活动中,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使宣讲吸引民心,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宣讲者往往在宣读圣谕后,讲一些与圣谕思想吻合的故事。

这样一来,老百姓乐意了,有故事听,谁还不认真听啊?

但那么多故事,不可能乱讲吧?还得有所选择,有文本底子,有篇目,这就产生了为宣讲活动服务的宣讲本子——善书和宣讲小说。

古本《圣谕灵征》。

清末四川印刷善本书籍最为兴盛

善书有两种解释:一是如今流行于湖北的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二是流传于市井中劝人为善的书籍,能教化人心的读物。

我们这里说的善书,应该是二者兼具的一种宣讲本子,类似于如今的话剧剧本,不仅有说,还有唱。

由于在宣讲圣谕中讲劝善故事,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接受水平,也顺应了社会需要,达到朝廷的要求,所以关于劝善的故事文本大量兴起。

据考证,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圣谕与劝善故事合流的文本是《圣谕灵征》。该书写成于道光年间,正文包括圣谕、《圣谕广训》《圣谕广训衍》以及“果报”等内容。

后来,又有《宣讲集要》《宣讲拾遗》《宣讲博闻录》《<圣谕六训>宣讲醒世编》等类似作品出现。

清末宣讲善书,除湖北、湖南外,风气最盛的是四川。

四川印刷术一向发达,总部设在重庆的善成堂,是晚清规模大、刻书多的一个书肆,成都、汉口、北京、济南等地都设有分号,出品的善本书籍销往全国各地。

湖南长沙宝善堂董事、士绅周汉,为推广宣讲活动,从四川买了一批宣讲书,从中选取了一些故事,作为宣讲活动的教材。他曾提到:“宣讲之风,蜀中最盛;宣讲之书,蜀中最繁。”

《宣讲金针》是一本曾经广泛流行于湖北、四川等地的善书,内容包括《思亲感神》《苦节受封》《争死救兄》《息讼获福》《以德报怨》《谋产绝后》《五世轮回》《欺兄逼寡》《安常是福》等。

从内容来看,的确与劝善紧密相关,也是教化老百姓的“好故事”。

古本《跻春台》

宣讲小说的典型代表:诞生于四川中江的《跻春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识字能看书了。在善本的基础上,诞生了宣讲小说。

宣讲小说是小说中的一种比较独特的类型,在晚清时曾经兴盛一时,有大量作品问世,如今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这些作品,或是宣讲圣谕和说善书的底本及记录本,或是文人按宣讲体制拟作而成,创作目的是劝善惩恶而非娱乐。其最大特点是,全由白话写成,甚至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如《跻春台》。

《跻春台》是唯一一部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并由纯粹的因果报应故事组成的宣讲小说集。

《跻春台》的作者是清末四川中江县人刘省三,其最大特点是用中江方言讲述因果报应的故事。大量的中江方言方音和民间俚语,中江人只要拿来一读,基本上就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

全书共有40篇,分为元、亨、利、贞4卷,每卷10个故事。所有故事贯穿着劝善惩恶的思想,体例一致,各篇以一首诗或几句俗言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故事主题,然后讲述故事,结尾有作者的议论。

《跻春台》中的故事,主要取材于市井平民的日常生活片段,将近三分之二的篇目描写冤案,塑造了官吏、地主以及众多下层人物的形象,笔触延伸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值得一提的是,《跻春台》中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聊斋志异》,有的取材于更早期的其他故事文本。

通过刘省三的改编后,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最重要的是,侧重因果报应,加强了教化,彰显了宣讲小说劝善惩恶的创作宗旨。

如《跻春台》中的《失新郎》,讲的是新郎在新婚初夜突然失踪而引起冤案的故事,主题是劝诫杀生。这个故事借用了《聊斋志异》中《新郎》和《小翠》的情节。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跻春台》与《聊斋志异》两书对比起来读一读,相信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6)|各大家族编写的族谱“家风家训”,与“圣谕”高度融合

特别鸣谢:

刘德忠先生,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