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30)|分家历史:一个大家庭分家,必然涉及到财产的分割
古代中国是宗法社会,其核心是宗族-家族制度。家庭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宗族-家族制度赖以维系的基础。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至少要包括父母、兄弟、子女3代,也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说的“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唐、宋、明朝是以汉族宗族-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支撑起来的,是反对分家的,这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出现了诸如义门陈、义门郑等累世同居不分家的大家族,受到朝廷的大力旌表,并树为典型,广泛宣扬。
四川文史馆专家屈小强认为,在统治者看来,累代共爨的大家庭,是在替国家分忧解难(帮着统治者治理百姓),减少矛盾。数世同堂的大家庭越大、越多,宗族制度的基础就越牢固,社会也才越稳定。
张氏百忍堂来历: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
从唐朝以来,累代同居,一直是朝廷特别是唐宋明王朝提倡的孝义重点,也是宗法社会苦心编织的美好梦境。
张氏中有一个著名的“百忍堂”堂号,源自一个大家族聚族而居的美好故事。
张氏宗祠悬挂的“百忍堂”牌匾(资料图片)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郓州寿张县(今河南台前县)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和和睦睦,相安无事。
对这么一个大家庭,乡邻都交口称赞。有的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也有的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等。
张氏家族的名声逐渐远扬,最后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耳里。唐高宗对此很是好奇,国家有严格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就是皇帝这一家人,大家各怀心事,都合不到一块呢!
麟德2年(665)十一月,唐高宗祭祀泰山,特意绕道去郓州,亲自去张家探望。
唐高宗看到,张氏家族住在400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喂亲疏远,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
唐高宗“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唐高宗很是感慨,“赐以缣帛”褒奖,并赐堂号百忍堂。
从此,各地张姓以这个张氏家族为榜样,大都以“百忍”作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宋朝义门陈十三世同居,元朝义门郑九世同居
北宋太平兴国8年(983)十一月,宋太宗诏令:民间“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旌其门”。在朝廷的鼓励下,宋代出现七世同居、八世同居、十三世同居乃至十五世同居的大家族。
江州义门陈宅居图(局部,资料图片)
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陈氏家族,俗称义门陈,“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不仅轰动全国,朝廷还进行大力旌表,给予粟米补贴,免除徭役杂科等。
用现在的话说,不仅给予补贴,还提供免税等特殊政策。这样的好事,当然具有榜样效应。
元朝时,浙江浦江县出现了一个九世同居的郑氏家族,俗称义门郑、郑义门。
郑氏家族一世祖郑绮以孝治家,毕生致力于家风族规的营建,为家族同食共居奠定了行为规范。
五世孙郑德璋还制订族规家法,开办乡里私学,创建私人武装,使家族同居共财。
后来,又经过郑文融、郑钦等人的苦心经营,郑氏家族越来越受到社会贤达的推崇和朝廷的重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听闻郑氏家族的事迹后,特地旌表为“孝义门”。
清朝四川犍为县温氏家族五世同居
直到清朝,朝廷对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大家庭的旌表仍不鲜见。
民国《犍为县志》记载,四川犍为县的温氏家族,“以勤俭起家,丁口百余,五世同居,人无闲言。光绪初,川督丁文诚公荣以‘瑞满天池’匾额。”
尽管如此,从秦汉以来,两代或三代同堂的数口或10多口人的家庭,一般有父子两代或祖、父、孙直系3代的家庭,还是家庭组织的主流模式。
【下期看点】
请看“尘封的乡档(132)”。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