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30)|分家历史:一个大家庭分家,必然涉及到财产的分割

封面新闻 2019-08-22 14:32 75349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29)|中人作用:一是确保交易商品的真实性,二是调解纠纷

四川民间有句俗话:“树大分丫,儿大分家。”讲的是一个家庭中子女众多,儿子们长大后各自成家,就要离开大家庭独自形成另一个家庭。

在农村中,儿子们分家要涉及到分家产的问题。为防止分家后闹纠纷,一般都要立下分家文书作为凭证,这就引出一个专用术语:分关。

所谓分关,是指分家析产的文书。关,是旧时官府公文中的一种,《文心雕龙·书记》中说:“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关多用于平行官府之间的通报、质询,后来用作指民间的契约文书。

明清时期,民间析分家产,用分关作为凭执,是很普遍的事情。但分关的写法和行文格式,现在却很难见到。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有从清朝嘉庆16年(1811)到民国37年(1948)宗族(家庭)分关继承文约31件(其中一件为合伙人分关,其余30件为家庭分关),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民间社会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因为分家涉及的方面很广,所以一般的分家契约字数都多,密密麻麻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家的两种形式:物质的和精神的

家,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细胞。不同的角度,对家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就两种形式: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意义的家,是指人们身体的居所;精神意义的家,是人们情感的归宿。涉及到我们这里要说的分家的这个“家”,自然是物质意义上的家了,是一个由群体的人与实体的物相结合的产物。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指出,父、母、子,构成一个核心家庭的三角形结构,“这个三角结构是一个暂时的结构。”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在一定的时间,子方不能安定在这三角形中里,他不能永远成为只是父母联系的一点。他要另外和两点结合成新的三角形。于是,原来的三角形就无法保持它的完整性了。”接下来的议程,就是分家了。

分家是由“户”与“财”的矛盾结果所致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认为,由群体的人所形成的“家”,有着“家庭”和“人家”的区别。

这种“家”作为一种组织形态,从法律角度看,是指共同生活的亲属团体,是亲属法的概念;从社会学角度看,“户”所涵盖的人家,是指一个户籍单位,是行政概念。

从经济学来审视,“家”是一个经济单位,其最核心的元素是“人”和“财”,其显著标志是同居(住在一起)、共财(统一经济收入和支出)、合炊(一起吃饭)。

在四川,家是一个“人”与“财”相结合的经济单位,家的最核心元素是“户”和“财”。

在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的30件分关文书中,集中反映的分家原因都是由“户”与“财”的矛盾结果所致。

陈世松说,物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当一个容器超过其所承受的压力负荷,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外溢释放,其结果必然会因膨胀压强过大而导致容器破裂。

作为社会基本构成细胞的家庭,远比物理学上的容器要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相差不远。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当家庭因为人口负荷过重、膨胀压强过大,超出了家庭经济的承载能力,分家自然不可避免会到来。

作为分家的背景与原因,无不与财力日渐捉肘有关。当一个家庭因为人口甚众,支出维艰,费用难均,度日维艰,难以料理;而家庭人口多了,关系也复杂起来,难以合臼、无力管摄时,原来赖以“共食同居”的基础必然会被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永远同居”,导致家庭衰败破产,不如尽早“分餐各爨”,“各奋前程”,通过别籍“分治”的途径,以达到挽救和延续家庭寿命的目的,实现房房富贵、户户繁荣的梦想。

所以,通过分家析产来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新的平衡,就成为必然了。

【下期看点】

请看“尘封的乡档(131)”。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