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9)|对贫弱阶层的慈善和关爱,苏氏家族在当地树立仁义形象

封面新闻 2019-06-09 16:17 98820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08)|为防止假冒,捐纳执照公文中详细描述捐纳人的体貌特征

前面我们详细地讲述了成都东山一带苏氏家族在耕读传家方面的影响,这期再来看看苏氏家族是如何树立孝行仁义榜样的。

孝行方面,我们在“尘封的乡档(99)”中,说到苏邦贤(苏秉权)对父亲苏定伦的孝行远近闻名,甚至被民国版《华阳县志》所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重点说说苏氏家族的仁义善行,这也是最能体现农业社会中乡绅雅文化气质的地方。

乡村富裕阶层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学者谭平认为,祖先来自中原、辗转东南,最终来到成都近郊的客家人,部分富裕人群仍传承着中国的传统雅文化,即上流社会的一些被其他社会阶层所尊敬、效法的优雅特质,如行为与生活方式中对“仁义礼智信”一定程度的体现,特别是对弱势阶层表现出一定的慈善、关爱的行为。

这个富裕而有一定教养、能体恤贫弱阶层的阶层,是皇室和各级官吏外最重要的社会阶层,对一个地区的治乱休戚关系很大。

富裕人群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义,还是唯利是图、巧取豪夺,甚至为富不仁、欺良霸善,直接决定一个地区治理的成本和代价,普通百姓生活痛苦指数的高低,以及社会是否有凝聚力。

古代官府治理一般到县级政权,而县级政权以下的乡村社会,靠的是宗法社会自治。乡村的富裕阶层,对乡村自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和功能。甚至可与说,这个社会阶层直接决定了地方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谭平不无遗憾地表示,这个阶层及其文化观念,在20世纪的剧烈社会震荡中基本消失了。

现今,如何培植一个坚定地爱祖国、爱家乡、爱同胞,奉公守法的富裕社会阶层,不仅能带动社会其他阶层共同富裕,而且乐于做慈善,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接续优良传统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份借条,显示苏氏家族的乡绅雅文化气质

咸丰元年五月初二日,佃户邹德华向地主苏邦先借钱的借条。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苏氏家族对贫弱阶层的慈善和关爱,是如何体现其乡绅雅文化气质的呢?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下来的一份借条很能说明问题。

咸丰元年(1851)五月初二日,佃户邹德华在向地主苏邦先借钱的借条中,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立领男尸文约人邹德华,情因男邹邑忠自幼患疯症,不料于五月初一日,因捡狗屎,在苏姓业内疯症复发,落男水毙。自请中见证人等,恳求地主苏邦先名下施给棺木钱五千文正,自领男尸掩埋。之后,邹姓人等不敢负义忘恩,妄生事端。今恐无凭,立领约为据。”

佃农邹德华的儿子邹邑忠,自幼患上疯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病。在写借条的前一天,即五月初一日,邹邑忠跑到地主苏邦先的地里去捡狗粪,不料精神病发作,掉进水里淹死了。

邹德华家里一贫如洗,没钱安葬儿子,请来邻居做见证,恳求苏邦先“施给”5000文钱买棺木。苏邦先同意了,邹德华写下了这份借条。

其实,说“借条”是不恰当的,准确地说,是一份证明书。从“施给”二字来看,这5000文钱是苏邦先送给邹德华的,邹德华不用归还。

所以,邹德华为感激苏邦先,特别在借条末尾写上一句话:“之后,邹姓人等不敢负义忘恩,妄生事端。”

在这个事情中,作为富裕阶层的地主苏邦先,对属于“无立锥之地”的贫弱社会阶层的帮扶,贫弱阶层受到帮扶后对富裕阶层的尊敬,展现无遗,让人感慨不已。

试想,在这样的富裕阶层和贫弱阶层的关系下,乡村社会的秩序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和谐安定?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10)|苏氏兄弟“被迫”买下阴地,秉承了苏氏家族的仁义家风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1

  • 186?871 2019-06-09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