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7)|不缺钱的苏国宽,先捐纳监生又捐纳贡生,获得“双文凭”

封面新闻 2019-06-09 09:08 231753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06)|苏氏家族有了功名,可参加上层社会活动获取更多资源

前面几期,我们讲述了捐纳功名对一个家族所带来的巨大好处,那么,苏氏家族具体是怎样捐纳功名的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下来的契约文书中,有关于苏秉权(苏邦贤)、苏国宽父子因捐纳监生和贡生获得的《户部执照》与《监照》原始文件,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有钱的苏国宽不仅捐纳了监生,还捐纳了贡生,获得了“双文凭”的功名。

苏秉权的《户部执照》。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苏国宽捐纳204两银子,获得两份“文凭”

道光30年(1852)四月十八日颁发给苏秉权的《户部执照》中,52岁的苏秉权捐银108两,遵例由俊秀捐纳文监生,获得国子监监生身份,领得《户部执照》和国子监颁发的《监照》。

这里涉及到两个名词:《户部执照》《监照》,有必要解释一下。

清朝的户部,是主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的机构,《户部执照》是户部发给捐监者交银纳粮的正式收据,相当于现在的正规发票。

《监照》,是国子监发给纳监者的监生执照,也就是监生的资格证书,相当于学生证或毕业证书,是对功名身份的国家认证。

在咸丰6年(1856)四月二十一日颁发的《监照》中显示,苏秉权的儿子、41岁的苏国宽捐银88两,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身份。

在同治元年(1862)八月初四日颁发的《户部执照》和《监照》中显示,苏国宽又捐银116两,获得贡生身份。

也就是说,苏国宽两次捐了一共204两银子,拿到了监生和贡生两个“文凭”。

这204两银子,对出手就是4500两银子买地的苏国宽来说,真的算不上一个事儿。花钱不多却能买来两个“文凭”,这个买卖真的很划算。

苏秉权的《监照》。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清政府实行捐纳的理由和收费标准

为什么苏秉权、苏国宽父子捐纳功名花费并不多呢?这是有明文规定的。

在苏秉权、苏国宽领得的《户部执照》和《监照》中,有政府开捐的理由和收费标准,不同时期的理由和收费是不同的。

在给苏秉权的《户部执照》中,开捐理由是“户部为筹备等事”,具体根据是嘉庆4年(1799)十一月初六日,嘉庆帝下旨,准许户部的“各省封貯银两(其实就是国库空虚,需要财源)”奏议,接受捐监,广开财源。

收费标准方面,道光6年(1826)十月初一日开始实行的是:“在京及各省俊秀报捐监生,统定为一百二十两。”道光11年(1831)正月二十六日实行的是:“报捐监生银数,在京及各省均定以一百八两。”从120两降为了108两。

所以,苏秉权捐银108两,获得了监生身份。

而给苏国宽的贡生《户部执照》中,开捐理由是“酌筹饷事(筹备军饷)”,将“空白职衔、封典”等虚衔用来捐纳,鼓励各省家庭殷实者踊跃报捐。

为筹足所定指标,要求所开捐纳省份若所获捐纳银两不足,也可向外省实行捐纳。

捐纳所得银两可以不用直接交往户部,由各省、各部收捐。

为此,户部所发的执照不仅精减了程序,即所发执照由各省、各路粮台直接颁发,而且还降低了捐纳实数,即降低了收费标准,可谓是“薄利多销”。

由此可见,清政府真的是缺钱缺得慌了,简直就是见钱就给文凭,就像是现在一些路边小店喊的那样:“见钱就卖!”

除“按照核减例定银数二成收捐,随时填名给领。其每百两应加平余银四两免其交纳,至应交解部饭银每百两交银一两五钱,每张照费银二钱,均照向例核减,用资鼓励,亦凑准在案。”

所以,苏国宽捐纳贡生时,捐银116两,加上饭银两7.4钱,照费银3.45钱,一共花费了118.09两。

苏国宽捐贡生所纳的银两要比捐监生高一些,是因为贡生的社会地位要比捐监生高一点,当然花费也要多一些了。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8)|为防止假冒,捐纳执照公文中详细描述捐纳人的体貌特征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7

  • 诺言518545 2019-05-28

    哦我

  • 诺言518545 2019-05-28

  • 诺言518545 2019-05-28

    你红魔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