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5)|为保持家族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苏氏家族热衷于捐纳功名

封面新闻 2019-05-21 14:44 83046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04)|苏氏家族家财丰厚,通过捐纳方式获取功名,创造做官机会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通过捐纳获得社会地位,对一个家族的发展影响巨大。有实力的家庭为加速提升声望与地位,往往会选择捐纳这一科举异途作为提升或维系社会地位的捷径。

成都东山苏氏家族主要通过捐纳方式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维系其家族的社会声望产生了重要影响。

奉政大夫牌匾(资料图片)

富裕家族必须取得功名才会有社会地位

在全国兴起的捐监热潮中,苏氏家族积极投身其中。那么,获得科举功名对一个家族来说,到底还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或者说是好处呢?

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倡导“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由此形成一种普遍、持久的读书风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一般都会鼓励后人发奋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一个富裕的家族可能会以富裕出名,但不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尊敬。“为富不仁”这句老话,是有其深厚背景原因的。

一个富裕的家族要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敬,还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与邻居相别的一些显著而体面的特征,并在社交活动中成为人们乐于谈论的话资。

中国科举制度下,庶民(农工商阶层)与最高社会阶层——士大夫阶层相区别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有无科举功名。

如果一个家族有了一定的科举功名,就跨越了平民百姓阶层,取得了绅士地位和许多特权,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为进一步加官晋衔开了一个好头。

有功名者可享有免税和礼仪等方面的很多特权

清朝法律规定,监生和贡生等,享有包括免税和礼仪等方面的很多特权。

庶民获得生员(秀才)身份后,不仅是作为进入官场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官员与平民百姓面前,都具有一种身份,面子上也绷得起。

官员对待生员,“有礼貌之施,有爱养之义,有勉励之道”,生员可享受官僚的礼遇。

生员还可以“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文冠,得于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既可终身免除各种苛捐杂税,还可“保身家”,免受基层政府人员的烦扰,更有机会在官场进行活动。

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是,在公堂上,庶民要向县太爷下跪,而生员是可以不下跪的。县太爷如果对生员足够尊重,还会叫人给生员搬来凳子,叫生员坐着。

生员如果要外出游玩,只要有了官场人这一身份,一般不会遭到关隘的过多纠察,能方便离家远行,增长见识。

总之,只要有了监生身份,也就是有身份的人了,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不一般了,走路可以挺直腰板,说话声音都可以大多了,一般人见了都会客气几分。

捐得功名后,不仅在生前是一种荣耀,死后还能加级用在葬礼、墓碑和家谱上。《华阳苏氏族谱》记载,苏邦贤(苏秉权)是“诰授奉政大夫”(荣誉性的五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待遇)。

不断获取功名才能保住家族的社会地位

此外,苏氏家族对功名如此重视,在入川后的近180年里基本上延续不断,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宋朝以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处在不间断的再生产和变动中。

祖先的金榜题名,并不能自动保证子孙后代可以享有与祖先同等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子孙如果没有取得一定的功名,就会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下滑,失去祖先曾经享有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后代沉寂无闻,就是因为没有获取功名,即使能享受恩荫获得入仕资格,但最多也只能做低级官员,对没有获取功名的后代毫无恩荫功能。如此以往,后代就会沦为底层庶民。

在充满身份的流动性和不安定性的社会中,巩固、维持或提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就是取得功名。

所以,苏氏家族为保持家族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不下滑,必然会选择不断地捐纳功名这条捷径之路。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6)|苏氏家族有了功名,可参加上层社会活动获取更多资源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5

  • 文利596471 2019-05-21

    [困]

  • 186?871 2019-05-21

    [得意]

  • 2fm51981r~ 2019-05-21

    不错哦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