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4)|苏氏家族家财丰厚,通过捐纳方式获取功名,创造做官机会

封面新闻 2019-05-16 11:24 90911

尘封的乡档(103)|苏氏家族耕读传家:苏成勇支脉在180年里取得34个功名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苏氏家族在族人攻读功名的同时,因为家财丰厚,还通过捐纳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获取功名。

这样的方式,在成都东山一带的望族中不是个例,如洛带镇上著名的巫氏家族,至今还留有“巫氏大夫第”宅院。

国子监(资料图片)

客家人的耕读传家之风

成都东山客家人有句俗话叫“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或者说“生意钱前钱,耕田钱万万年”,意思是说,再穷也不能放弃读书、放弃传承文化和考取功名的机会,再富也不能丢掉养猪耕田的产业和技能以及勤劳的本色。

这种传统,又被总结为客家人的耕读传家之风。

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和发展,苏氏家族虽然总体上相对其他人来说算是比较富裕了,但他们仍保持着劳动本色,也是要参加劳动生产的,只有实在耕种不完的田地才用于租佃。

苏氏家族聚居地离集镇较远,使得其从事工商业的机会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但一直没有放过获得功名的机会。在读书攻取功名艰难的情况下,捐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捐监制度的施行,贡生与捐监的监生的区别

捐监始于明朝景泰年间。当时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实行捐纳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制度,被称为捐监,也称纳监或纳贡。此后,清朝沿袭了这种做法,俗称捐纳。

国子监,又称太学,是明清两朝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清朝国子监的学生来源,分为贡生和监生,二者有何区别呢?

科举时代,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监生,就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的简称。

所以说,贡生一定是监生,监生不一定是贡生。

理论上来说,二者地位一样,但贡生一般有点真才实学,毕竟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生员身份的,是资格的读书人,有文化的人。但通过捐监方式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一般没有多少学问,大多数人有点权势,家庭背景非富即贵。

再形象地区分一下贡生与捐监的监生区别:在崇尚文化的时代里,贡生一般称自己是贡生;在拼爹时代,贡生大多称自己是监生。

在社会普遍看来,贡生的名气要高于捐监的监生,可享有高于捐监的监生的待遇。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做了贡生后,理论上可以做官,而且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分子,其名声与地位也高于捐监的监生。

捐监成为豪家子弟猎取功名富贵的起点和捷径

贡生有6类: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4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例监,就是捐监,即用钱买的国子监生资格身份,例贡也一样。

在捐监制度实行之初,要求捐监者必须是生员,也就是经过考试被入选国子监的生员。后来放宽条件,各界俊秀(没有任何学生身份的民间人)也可以捐监。

这样一来,就把捐监制度给弄得“水垮垮”的了,不学无术的“阿猫阿狗”们,只要愿意给钱,就可以去国子监读书。

在清朝,捐监并不是直接买官,而是花钱买文凭。有了文凭,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走正途进入仕途,也可以走别的途径,如捐纳为官。

各界俊秀要想捐纳官职,前提是必须具备贡生、监生的资格。因此,捐监成为有钱有势的豪家子弟猎取功名富贵的起点和捷径。

清末,科举制度日趋衰落,国子监取消了坐监制度(在国子监集中学习),允许监生在家自学。再加上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积极鼓励捐监,所以民间兴起了捐监热。苏氏家族正是这股热潮中的一分子。

在农业社会里,获得功名是一种获得社会地位的简便途径,对后人有激励作用,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弟创造进入仕途的机会。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5)|为保持家族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苏氏家族热衷于捐纳功名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5

  • m124g78de 2019-05-16

    [得意]

  • f1153dc12 2019-05-16

    有钱真好

  • fm895h3 2019-05-16

    如果现在。。。。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