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2)|苏氏家族:和谐乡里的中心,推广经济作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上期我们讲到,苏氏家族在成都东山一带经过近200年的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一项是树立起耕读传家、孝行仁义的榜样。
我们先来看苏氏家族在耕读传家方面的影响。
农民苏子盛大力鼓励儿子们考取功名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倡导者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对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读书的情况,有这样的精妙描述:
“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
“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
“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形之下也为必不可少。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
黄仁宇的这个描述,用在苏氏家族身上,是非常契合的。
苏氏家族一向有崇文重教之风,早在其祖迁川前就有较深厚的家学渊源,这可从《华阳苏氏族谱》中记载其入川始祖“苏公讳子盛,字永霏”,“伯祖苏公讳子昌,字永霖”得知。
耕读传家是中国农村乡绅阶层的代代家训(资料图片)
在古代中国,一般只有知识分子和做官之人才会有字、号等称呼,普通老百姓大多有名无字,更不用说号了。
苏子盛及哥哥苏子昌不但有名,还有字,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是读过书的,虽然未必获取过功名,但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民。
在当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行为做事、眼界思维上,肯定是要比普通农民高出一筹,苏子盛就是很好的例子。
苏氏家族入川始祖苏子盛在入川之始,除佃田发展生产外,还开始少量购买田产,积极鼓励儿子们考取功名,这是一项对家族发展影响甚大的决定。
正是在这样的家学背景下,苏氏家族对功名的追求,在入川第二代苏元德就已经开始了。
苏子盛的儿子苏元德考中秀才
《华阳苏氏族谱》记载:“(苏)元德,字文华,妣氏谢。文华公系华邑庠生(秀才),所谓粤东人在四川省开科者也。”苏元德是广东籍的客家人首先在川内获得功名的,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时的政策规定:“蜀省流寓之民,有开垦田土、纳粮当差者,应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
也就是说,要参加政府的考试,首先要拥有田地,是有产者,纳粮户。苏子盛在佃租耕种的同时购买了少量田产,是符合政策条件的。
据嘉庆版《华阳县志》记载,雍正10年(1732)时,华阳县庠生的名额只有12人。要取得这种稀缺的机会,对普通家庭来说,往往需几代人的努力。
苏氏家族入川第二代苏元德能考中庠生,实属难能可贵,可见其家族学风对后人的影响。
从此,苏氏家族后人大受鼓励,虽身处农村,仍屡有人获得此种荣耀。
苏氏家族对功名非常重视,形成耕读传家的家风
从苏子盛在雍正4年(1726)入川开始,到光绪29年(1903)商议续修族谱这近180年中,从苏元德起,受重文家风的熏陶,苏家后人或攻读或捐纳,其中仅苏成勇这一支族人,就捐了13名监生、3名贡生、8名九品,还出了7名庠生,3名实职官员,共取得34个功名。
这些数据,可见苏氏家族对功名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耕读传家的家风,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据苏淘声回忆,这些有功名的人,大都在成勇公祠里立牌位供奉,并配有官服的神像。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家族的荣耀,对后人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4)|苏氏家族家财丰厚,通过捐纳方式获取功名,创造做官机会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5
3701fm41 2019-05-14
不错
3525f467 2019-05-14
这个家族厉害
f1153dc12 2019-05-14
耕读传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