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2)|苏氏家族:和谐乡里的中心,推广经济作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封面新闻 2019-05-09 11:02 106435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01)|苏氏家族“川八代”苏海帆:名声及产业规模超越苏邦贤

苏氏家族在成都东山一带发展近200年,经过8代人的努力,既壮大了家族实力,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也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档案编研负责人胡开全总结后认为,苏氏家族的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树立起耕读传家、孝行仁义的榜样(我们在后面再详细讲述);在居住区域成为和谐乡里的中心;通过试种并推广经济作物,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苏氏家族在当地形成开明绅士的形象

苏氏家族注重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之风,在地方上树立了很好的望族形象。这种形象,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对地主的不好印象,而是一种开明绅士的形象。

苏氏家族不是没有文脉根基的暴发户,虽然属于地主阶层,但其对佃户的索取是在当时社会普遍形成的劳动关系下的规则范围内运行的,他们不可能超越所在社会的制度而对佃户实行如今社会的平等劳动关系。

苏氏家族在200年的发展中,靠着一步步地土地扩张和兼并,靠着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的家风,逐渐形成了一种“贵族”气质,这是一种厚重的家族底蕴,必须得以承认。这样的望族,在当时是很受乡里敬崇的。

青龙埂的成勇公祠和苏家大院远近闻名,附近地方上的人发生纠纷,有时会来请苏家老人参与“断公道”。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是找苏家老人,这说明,苏氏家族的人,在当地人心目中,有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

正因为如此,苏家很多老人被时人尊称为苏老师,使得苏氏家族周围聚集了相当的人气。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更为可贵的是,苏氏家族在1949年后对人民政权的态度。

1949年后,人民政权利用苏家大院的规模(苏家大院有5道大门)及人气基础,设立了青龙乡政府(今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前身)。

苏氏家族的人,面对当时的形势,也很配合,并从保管契约文书的专门工具约箱(苏家的约箱现已不存。约箱由香樟木或红豆木制成,箱子表面很硬、结实、厚重,外表光滑并过漆,老鼠无法啃咬,外配铜锁)中,拿出苏家大院及祠堂大部分属于苏家公产的契约文书(即如今留存下来的与苏家有关的契约文书)交给工作组,由此留下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苏氏家族推广种植经济作物二荆条辣椒

成都东山一带有句俗语:“农民要翻梢(四川方言,意为致富),离不了种海椒。”这里的海椒,专指二荆条辣椒(与一般辣椒辣味不同,特点是微辣且香,正宗川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与大头菜一起,是当地黄泥巴地上的著名特产。

二荆条辣椒

据口碑资料,二荆条辣椒的起源,跟苏氏家族有一定关系。但因其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已经难以具体说出所涉及的时间和人物了。

胡开全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苏家经过发展后,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拥有资本,比普通农民和佃户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苏家还具备比其他人更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市场商业意识,加上拥有功名后,出外交流和增长见识的机会多,使得苏家更愿意试种适合于东山土质且经济价值更高的二荆条辣椒、大头菜等经济作物。

二荆条辣椒,先要在成都平原的肥土上(主要在新都大丰一带)育秧,然后再移栽到东山上的黄泥土上。在生长过程中,还要善于管理,提高产量,最后是开拓市场,让其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苏家在取得成熟的种植经验和良好的经济收益后,先在自家田地上扩大规模,再推广给佃户及邻里。最后自然而然地在新都木兰寺形成种子交易基地,在新都大丰和龙桥一带形成育秧基地,在东山上形成种植基地,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到收获季节,制豆瓣和制辣椒油的客户主动前来采购。1949年后,二荆条辣椒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紧俏的出口商品。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3)|苏氏家族耕读传家:苏成勇支脉在180年里取得34个功名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6

  • f1153dc12 2019-05-09

    值得尊敬的一个大家族

  • fm8584gh 2019-05-09

    地主阶层

  • 611907 2019-05-09

    [困]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