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1)|苏氏家族“川八代”苏海帆:名声及产业规模超越苏邦贤

封面新闻 2019-05-07 11:13 92967

尘封的乡档(100)|苏氏家族“川五代”苏邦贤:34年里买下上千亩田地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苏氏家族入川第五代以苏邦贤为中兴人物,使得家族实力得到迅猛增长。但到了第六代,苏氏家族产业扩张的速度开始放缓。第八代的苏海帆,其名声及产业规模都超越了苏邦贤,苏氏家族达到顶峰。

苏邦贤的长子苏国宽曾经大手笔购置产业

苏邦贤的长子苏国宽(1816-1877),字敷五,苏氏家族本支家业的继承人。

同治3年(1864),苏国宽48岁时,紧跟父亲的步伐,到成都平原地区的温江置业。

同治3年(1864)八月十三日,谢竹屏、谢锐臣在契约中写道:

“情因移窄就宽,弟兄商妥,将己名下水田二段、基址一所、旱土一块,合计一百二十亩零,载粮二两四钱八分整……隔河有田二块……此隔河之田借道耕种……所有住宅瓦房五向共十七间,内有仓二眼,仓底、仓板、门窗、户壁,上齐瓦桷瓦脊,下至地脚,砖磉、门窗、户格俱全。瓦楼门一座,墙垣、水井、粪池一并随田搭卖,毫无提留。弟兄商妥,自托引中说合,扫土捆卖与苏国宽名下管业耕输。比日凭中议定,捆卖时值价银四千五百两正。”

出手就是4500两银子,这是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的土地(定金)契约中交易额最大的。

但是,此后就没有苏国宽购置产业的契约了。这从一个侧面显示,苏国宽买下谢氏兄弟的这份产业后,经济上可能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导致鲜有作为。

同治3年(1864)八月十三日,苏国宽从谢氏兄弟手中购置的金额高达4500两白银的土地定金契约。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土地定金契约显示,这桩土地价值4500两白银。

苏国宽先于父亲苏邦贤11年去世,这对苏氏家族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或许可以说,苏国宽在祭出大手笔购地后,因为身体不大好,无暇再有精力去扩张产业。

苏国宽的兄弟们普遍不长寿,甚至还出现了单传的现象。不过,单传也有好处,没有因为大量子弟分家而使得家族财产太过分散。

苏海帆:苏氏家族最后的中兴之士

苏国宽的三弟苏国容(1825-1870,字铸庵,官名云章),生独子苏大来(1844-1876,字泰占),再单传苏振煓(1865-1950,字海帆,官名宗洵)。

苏振煓是苏氏家族入川第八代中的佼佼者,他在外被通称为苏海帆,在苏家以及在西河场到赖家店一带,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声誉及产业规模都超越了苏氏家族入川第五代的苏邦贤。

据苏海帆的孙子苏淘声讲述,苏海帆娶了黄土场门当户对的富户何氏女子为妻,子女甚多。1903年版《华阳苏氏族谱》中记载,他有5个儿子,但据口碑资料,其实他的子女远不止5个。

苏海帆可以说是苏氏家族最后的中兴之士,他像先辈一样,继续积极地扩张产业,仅仅在青龙埂附近就有2000多亩田地,在成都城边的平原上及城区还有多处产业。

苏海帆在时,苏氏家族兴盛到了哪种程度呢?据说,当时苏氏家族族内有事,在开席时,仅仅是裁缝就要坐3桌。

苏海帆在民国时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分家活动。他将青龙埂附近的田地留作祠堂公产,其他田地就近搭配,以拈阄的形式将产业分配给了儿子们。

苏海帆这次分家,没有具体说明是在什么时候,也不清楚苏海帆是否具有远见。但这次分家,至少让他的后代在1949年后进行的土改中,极大地减少了风险。虽然也可能因为拥有一定的数量的土地,也是地主,但因为土地没有集中,最多也就是中小地主,而不是大地主、超级地主。

苏海帆的儿子苏家成(字自强),黄埔军校战研班三期毕业,后来曾担任黄埔第18期的教官。

民国时期,成都东山一带的治安条件不好,富户经常被“棒老二绑肥猪”(成都东山一带的客家俗语,“棒老二”即强盗、土匪的意思,“肥猪”即地主、富豪的意思,整句话意即地主、富豪被强盗、土匪绑架勒索)。

所以,鉴于当时的社会治安现状,苏氏家族开始在成都城区大量购置房产用于居住。青龙埂及倒石桥的老屋,则雇人看守并给先祖灵位上香,苏家人仅在祭祖时回去小住一段时间而已。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2)|苏氏家族:和谐乡里的中心,推广经济作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6

  • m124g78de 2019-05-07

    继续

  • 3525f467 2019-05-07

    厉害哦

  • 3701fm41 2019-05-07

    不错哦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