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00)|苏氏家族“川五代”苏邦贤:34年里买下上千亩田地

封面新闻 2019-05-05 12:58 97452

苏邦贤购置产业的其中一件定金地契。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供图

尘封的乡档(99)|苏氏家族:为节约交易费用,以定金契约方式低调兼并土地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从苏氏家族发展历程来看,入川第四代“定”字辈的苏定伦、苏定端、苏定贵等购置田产,还只是前奏,苏家真正大规模置业的是第五代,代表人物是苏邦贤。

苏邦贤在当地以孝行闻名

苏邦贤(1798-1888),字希三,官名苏秉权,苏定伦的四儿子,活了91岁(虚岁),非常高寿。

苏定伦有4个儿子:苏邦明、苏邦兴、苏邦昌、苏邦贤。苏邦贤在四兄弟中虽然排行最后,但他对苏氏家族和地方的贡献最多。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留存下来的与苏邦贤有关的土地契约中,很多时候他的名字是苏秉权。

苏邦贤是大孝子,在当地以孝行闻名。

苏邦贤10多岁时,苏定伦就患上中风病,生活起居很不方便。苏邦贤侍奉父亲左右,端茶送水,照顾生活,数年如一日。

嘉庆25年(1820),苏定伦去世,22岁的苏邦贤“衰毁愈恒”,非常伤心。后来,他还“置义田数十亩,以瞻宗族”。

苏邦贤的这些孝行,民国版《华阳县志》上有相关记载。能被载入县志,说明苏邦贤在当地的名气不小,而且颇有乡绅风范。

苏邦贤购买的水田总面积上千亩

苏邦贤与兄长们成长起来后,倒石桥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发展需求。

树大分丫,人大分家。苏氏四兄弟中,苏邦贤迁往离倒石桥老屋不远的青龙埂,苏邦明迁到倒石桥南5公里左右的高竹林,苏邦兴留在倒石桥老屋,苏邦昌迁到离倒石桥不远的来龙寺。

苏邦贤从33岁开始买地,到66岁结束,即道光11年(1831)至同治3年(1864),他以个人名义购买了19宗田地(我们此前有所讲述),全部采用卖地定金契约的形式,完成交易后同时保留定金契约和老地契,共计花去26849.4两银子,购买的水田总面积上千亩。

这个数据,是从现存契约中的亩数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从契约叙述中与“买主连界”等字句以及苏氏后人讲述,苏邦贤当年拥有的田地远比这个面积大得多。

苏邦贤的后人分家,有些田产被细分甚至被部分族人给卖掉了。

善于搞好内外关系,苏邦贤贤名远扬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档案编研负责人胡开全深入分析研究后说,苏邦贤的交易至少有4个特点:

一是快速兼并。

买田置地,尤其是优质耕地水田,这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是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也是国家财源的基本保障,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苏邦贤在经营技巧方面,善于运用金融手段。作为地主,苏邦贤善于与佃户处好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佃约关系,甚至让一些佃户参加到自己的田地交易中,好处在于可以动用那笔可观的押租钱用于投资。

随着祖辈创业积淀、家族财富进一步积累,苏邦贤手中拥有大量的田地收益及押租钱可以灵活运用,他购买田地比先辈更为容易。

这其实与现在一样,靠卖苦力挣工资钱是难以致富的,只有钱生钱,玩转资本,才容易发家致富。

二是当家得早。

苏邦贤在33岁时,用了1500两银子购置田地,而他的父亲苏定伦用相同的银两购置田地时,已是57岁。

三是进军平原。

随着事业的扩大,同时受伯祖父苏成智迁居温江的影响,苏邦贤改变购田以青龙埂为中心的做法。

他的最后两次交易,一次在成都南门外的洗面桥侧近,一次在温江二甲王家桥,交易额分别是4400.4两和3140两纹银。

苏邦贤计划先在平原上置办产业,待打通人脉后再举家搬迁过去。他的子孙,后来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四是义名远播。

苏邦贤致富后,为帮助家族内部经济困难的家庭,专门“置义田数十亩,以瞻宗族”。这是对内,给族人留下好印象。

同时,他对佃户讨阴地者,一律来者不拒,并且非常大方,免费提供,分文不取。这种做法,可以让佃户对他感恩在心,从而形成较为长久的租佃关系。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获取稳定的租收,另一方面可以从容地使用佃户的押租银去购置新产业。

正是因为苏邦贤把内外关系搞得好,使得他成为苏氏家族的中流砥柱和地方上的著名绅士。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01)|苏氏家族“川八代”苏海帆:名声及产业规模超越苏邦贤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5

  • 572fm41 2019-05-05

    人才

  • 186?871 2019-05-05

  • 2fm51981r~ 2019-05-05

    [得意][得意][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