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88)|买地者:收养弃婴的慈善机构育婴堂,购置公产维持运行开支

封面新闻 2019-03-04 11:40 82719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87)|买地者:收养丧夫且贫穷的年轻节妇及其年幼子女的清节堂

在成都市区,有一条叫育婴堂街的街,不长也不宽,其得名是因为民国时这里有一个育婴堂。著名作家刘心武,就出生在这条街上。

所谓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一种慈善机构,也就是现在的儿童福利院,民间俗称孤儿院。

育婴堂历史悠久,在西方,早在1世纪就有了。在中国,历朝历代对慈善育幼事业都比较重视。

1870年,福建厦门的一所育婴堂。(资料图片)

慈善育婴事业在历朝历代的发展轨迹

自古以来,由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弃婴行为。南方有的地方这个风气特别严重,女婴一出生,就会被溺死。

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养不起女婴,有的是不愿意将来为女孩置办嫁妆;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精力和资源,希望能尽早生个传宗接代的男孩。

民间的这种丑陋行为,引起了官府的高度重视。

汉文帝、汉景帝时,朝廷出台胎养令,以免征赋役的方式,表达对幼婴之家的体恤,这是中国早期的慈善育婴事业。

唐玄宗时,下令把京城乞儿归悲田养病坊收养,并由官府拨经费补助。

元丰3年(1080),苏轼在黄州设立救婴组织,对愿意收养幼婴的家庭资助一定的钱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从事慈善育婴事业的机构。

宋徽宗时,蔡京主政,育婴慈善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收遗婴由官府雇人乳养,给予衣食,并提供教育。孩子大一些后,有的送到宫观、寺院为童行(进入寺观出家但还没有取得度牒的少年)。

绍兴13年(1143),南宋京城临安创设慈幼局,后来曾多次修葺。

隆兴2年(1164),吴兴县知县郑作肃创设散钱米所,收养被遗弃的小儿,这成为后世举子仓的雏形。

淳熙年间(1174-1190),福建安抚使赵汝愚上奏朝廷,请求把官庄和常平仓的一部分钱米充作育婴费,这是南宋第一个以拯救婴儿为主旨的举子仓。此后,举子仓的设置开始普遍化。

所谓举子仓,是南宋不少地方官员与士大夫发起成立的社会化育儿公益基金,又被叫做举子钱库。

举子仓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一是国家田产的租息,也就是国有资产的利润拿一部分出来;二是各地财政支持一部分;三是民间富人的捐献。

举子仓的赈济标准一般是:每户贫困产妇每产一胎,给米一石,有些地方还有现金补贴。举子仓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绅办性质的公益基金。

宋朝后的近300年,育婴事业停滞不前,直到明朝后期万历年间才逐渐恢复。

育婴事业的大力振兴,是在清朝立国后。顺治初年,孝庄太后倡导并出钱资助,清政府在北京崇文门外置办了一所育婴堂,此后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合理的管理办法,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先进的。

创办于雍正二年(1724)的湖南长沙市二里牌育婴堂旧址(资料图片)

成都育婴慈善事业比较兴盛

作为慈善事业,育婴堂的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由州县官员和地方士绅、富商或拨给公田、公费,或捐钱、捐田赞助;二是朝廷财政拨款补贴;三是用前两项资金购置田产、房产,通过收取田租、房租来维持开支。

在留存至今的土地契约中,有不少是育婴堂购买田产、房产的凭证。

光绪2年(1876)十二月二十日,魏廷吉“情因需银使用,移窄就宽”,把先祖传给自己的12亩多水田,正草房两间、草楼门半间“搭在田内受价”,一并卖给育婴堂,总价为1032.83两银子。

光绪9年(1883)十二月二日,刁涵秋“情因移窄就宽”,把名下总面积为6.6亩的水田卖给育婴堂,总价为九九色纹银325两,育婴堂有8个首事在契约上留名画押。

光绪15年(1889)十一月初七日,林谭氏与侄子林锡通、林锡儒,“情因移窄就宽”,把一块面积为0.4亩的旱地出售给育婴堂,总价为九九色纹银13两。

光绪28年(1902)十二月,魏修之“情因移窄就宽,需银使用,夫妇合家商议”,把总面积34亩多的大小17块水田,半个院子的草房屋等房产,一起卖给育婴堂,总价为2075两银子。

分析以上4份土地契约以及其他卖给育婴堂的契约,我们可以发现,育婴堂购买的田产和房产,大多为价值数百两、上千两的产业,只有一处为13两。这说明,育婴堂基本上是以大宗交易为主,显示出其经济实力雄厚。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清朝直到晚清时,成都育婴慈善事业是比较兴盛的。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89)|买地者:义和团总领公开买地,他们是真正的义和团组织吗?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1

  • 仰望盘古大神的肚脐眼儿 2019-03-07

    扎实,牛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