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叶 记者 荀超
从“如何分辨游神世子团”到“网红cos赵世子后道歉”,近日,和“福建游神”相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这个沿袭百年的传统习俗在今年春节期间走进了大家视野,热度持续至今。“福建游神”到底是什么样的民俗?为什么网红博主cos行为会引起争议?2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福建省福州市一支游神队伍负责人郑先生以及网红博主“小朱”。

网红博主道歉:
没了解当地民俗,做出冒昧行为
2月19日,博主“小朱”在福州市长乐区游神队伍中cos“赵世子”,引起争议。在相关视频中,“小朱”的装扮与“赵世子”雷同,站于游神队伍前方,旁边还有专门的摄影师进行拍摄。
视频发出后,网友热议其“着装、站位”等细节,质疑其炒作蹭流量,还有一些IP地址显示为“福建”的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很难受”“被冒犯”。
2月21日晚,该博主发视频道歉,声称自己并没有受到当地文旅部门邀请,自发前往只是想制作一条旅行视频用于尝试。他在视频中解释,自己在游神活动之前联系了“中间人”进行拍摄,为配合镜头做出了不妥当的行为,多次进行了道歉。
尽管这条道歉视频的播放量超过600多万,但是网友批评其道歉不诚心,“戴帽子道歉没诚意”“蹭流量无底线”。
2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添加博主微信,发送采访的问题,对方婉拒称“抱歉,不接受采访了”,并补充道“我已经在道歉里说明了”。
随后,记者发现该博主短视频账号、社交平台账号均显示“该用户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被禁言”。

福建游神活动走红
当地游神队伍负责人:
民俗活动流传几百年
“游神活动在我们当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郑先生是福州仓山区一支游神队伍负责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游神文化伴随他长大。“大家在网络上看到的‘赵世子’‘华光大世子’是新形象。”但郑先生也坦言,正是有了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游神世子团”,才能让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在网络上焕发活力。
神像内部结构示意图。图据《中华舞蹈志:福建卷》
据郑先生介绍,游神活动中的神明形象来自道教文化,大多庄严肃穆,一般来说,每个村庄都有自己供奉的神明,郑先生所在的仓山区江边村,以及网红扮演赵世子的所在地——长乐区厚福村所供奉的都是“英烈王”,在新年或其他重大节日里,人们将英烈王及神将从神庙中请出进行巡游祈福。
“巡游有多种形式,我们近期在网上看到的,基本上都属于‘巡境大游’。”郑先生介绍道,“‘境’可以理解为‘村’,我们村就属于英烈王的‘境’。”巡境大游开始后,锣鼓、高照和马夫等开道,神将步行、主神坐轿,鞭炮声、锣鼓声、众人欢呼声齐发,热闹非凡。
巡境大游是一年一度的大活动,一般会持续几个小时,“有的村民哪怕远在国外,都会回村参与祈福,许下新年的美好愿望,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不能丢掉的文化。”

神游活动热闹且庄重
参与活动之前应充分了解习俗
“游神虽然热闹喜庆,但同时也非常庄重严肃。”郑先生向封面新闻介绍。
游神服装考究、造型独特,且五官描绘得惟妙惟肖,值得一提的是,游神的头部均为实木,由雕刻师傅塑形后再描绘上色。神游队伍中的角色很多,目前大家所熟知的为“马夫、神将、主神”。“马夫”是走于队伍前方,手持马鞭,清理途中障碍,为巡游开道的角色。而大家熟知的“华光大世子”“赵世子”则为“神将”,需要参与人员手持约3.5米高、由竹子编制的“塔骨”,缓慢步行。“主神一般是全木塑成,大约1米高,坐于轿中,由四人或者八人抬轿前进。”郑先生说。
“平时主神和神将都在神庙中,只有巡游时才‘出门’。”郑先生告诉记者。游神前,需要村里推荐一人进行“博杯”:将一对竹笋头制成的“圣杯”投掷于地面,如出现一正一反,则“博杯”成功,游神活动即刻开始。“竹笋头需要选择很高硬度以及润泽度的,并且大小要均匀,这样制作出来的‘圣杯’才能美观,还能长久使用,我们村的‘圣杯’就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由竹笋头制成的“圣杯”。受访者供图
郑先生表示,“游神是我们相当重视的民俗,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欢迎大家前来参观,参与活动之前,可以多了解一下我们的风俗习惯。”
评论 4
几禾几个禾2111696 2024-02-23 发表于四川
关注
fm2113651 2024-02-23 发表于四川
嫌弃
初夏691044 2024-02-23 发表于四川
发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