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科技赋能 革命文物保护已经进入next level!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11-13 21:28 167848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11月13日,“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办,会议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热烈发言探讨。

论坛上,AI、科技赋能、红色文化元宇宙等前沿词汇频频被提及,让参会嘉宾惊叹,“革命文物保护已经进入next level(全新的阶段)!”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应借助数字技术,赋予静态革命文物以动态的生命力。”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应当让人们深切感受到革命文物背后的文化空间,充分挖掘其丰富精神内涵,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通过数字技术,使得人与物穿越山海,虚与实跨越时空,在数字世界里,与历史对话,聆听回响。

链接时空

数字技术重塑物馆场景体验

革命文物,陈列在各个革命纪念馆中,虽无言,却承载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力量震撼人心。“透过它们,我们能真切地触摸到革命历史,感受到先辈们为了理想、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决心与勇气。”

在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德鑫看来,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复原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等,能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如今,如何让这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已成为当下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东北烈士纪念馆一直在谋划如何将数字技术优势和馆藏革命文物相结合,并进行一些有益探索实践。”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强敏介绍,纪念馆正利用数字赋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初步形成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以“科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东北烈士纪念馆:七星砬子抗联密营数字复原与展示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展厅,观众站在文物多媒体互动‘魔墙’屏幕前方,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设备和辅助的指令设施。”刘强敏比划了一下,示意只需要简单挥动手臂,凭空抓取文物图标就可激活对应文物。从而使文物立体浮现在观众面前,触手可及,同时开始文物语音讲解。

东北烈士纪念馆:虚拟文物互动展示软件

如果观众通过左右挥手、上下挥手、双手开合等简单动作指令,还能实现对眼前文物的旋转、移动、缩放控制,获得极逼真而生动的观展感受。

事实上,这种数字赋能革命文物的做法,在革命纪念馆已屡见不鲜。“我们通过红旗渠精神沉浸式体验馆发展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等手段,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红旗渠纪念馆馆长李倩说。

数字红旗渠

李倩举例,通过投影空间、实景互动、AI作画、光影触控互动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全沉浸式艺术交互体验空间,充分展现太行自然景观和“中国画谷”艺术品牌。

运用数字科技将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场景再现有机结合,就像让观众“进入”到革命文物所属时空,进行一场革命历史的现代复现,实现与革命先烈的特殊相逢、相知、相向而行。

科技赋能

数字技术助推文物保护利用

事实上,这种数字化赋能,其效能远超仅仅动态展现革命文物,它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领域同样举足轻重。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评定北京中轴线为中国第59项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全球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与关键标签。

数字“北京中轴线”

在数字世界里,科技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我们与北京市文物局合作,启动‘数字中轴’项目,生成15T高清数字资产,助力中轴线文化遗产创新活化。”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发奋有些自豪。

其中,小程序“云上中轴”中有一项功能——“数字打更人”,用户以游客或者志愿者的身份,上传中轴线遗产巡检照片,相关数据经过审核后,会同步至监测平台,为中轴线遗产监测和科学管理存留记录。

“数字技术让保护工作变得更高效、更科学。”在文物保护科技运用上,中共一大纪念馆也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化元宇宙”。

副馆长周铮说,纪念馆运用数字原生打造山顶美术馆,巧妙融合线上线下,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展陈。这种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真实空间,串联线上线下的数字手段,使得实现虚实交互的红色文创新体验,建设数字世界“精神家园”。

另一方面,周铮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对革命文物、历史素材、红色故事进行多维立体宣传,能够提高革命文物的利用效率,降低革命文物的使用成本。

特别是以AI技术作为“创造力辅助工具”,能够创新传承革命传统的方式,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

掀起热潮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下去活起来

事实上,如今,博物馆行业游览方式正融入多样的技术手段与交互方法,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多维场景,为游客带去更为新奇的游览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以科技赋能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为主题展开探讨的专家学者不少于10位。而有些,也对数字文物展现出极大兴趣。

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例,馆长孔令欣说,“我们正争取380万文保资金用于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将数字技术优势和馆藏革命文物相结合,以‘科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真正地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在众多专家学者看来,结合声、光、电等光影技术以及AR、AI等最新数字化呈现手段,能够把革命文物相关的历史遗址、遗迹、人物、事件融为一体,实现红色元素的可视化呈现,助力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立体、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文艺创作以及互联网技术,全景、动态呈现革命文物的样态与历史,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数字人文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文化遗产,以更高效的方式挖掘知识的深层价值。”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发奋认为,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古今对话,可以打破学科的壁垒,促进跨界融合。

面向未来,众人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焕活起来,搭建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图据四川省文物局)

评论 3

  • 天全罗代睿 2024-11-14 发表于四川

    创新融合

  • fmd260fd 2024-11-14 发表于四川

  • fm872122 2024-11-14 发表于四川

    迷信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