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联合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共什邡市委、市人民政府,四川传媒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大学文旅康养校友会协办的“杨健鹰诗集《青铜平原》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徐峙,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黎正明,以及刘立云、王久辛、曹宇翔、大解、胡弦、罗振亚、王国平、李壮、赵依、王学芯、杨碧薇、何晓坤、李东海、吕历、刘波、王士强、聂权、蓝野、寇硕恒、王其进等著名诗人、评论家、高级编辑出席研讨会。作者家乡四川省什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林受市委书记晏世莹委托带领什邡代表团专程赴京参会。
![]()
何向阳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青铜平原》是杨健鹰的诗人、文化人、策划人等人生经历的集大成的作品,是对故乡的歌咏。诗歌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像《楚辞》一样带有神的气息,也带有人的活泼的日常性。《青铜平原》其实可以作为诗剧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下就能进入诗歌设定的场景之中,特别希望能够有一天在剧院里面看见它的呈现。
霍俊明、黎正明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霍俊明代表《诗刊》主编李少君致辞,并表示:《青铜平原》是一首以川西平原为地理中心、以青铜文明为内容的长诗,作者有着宏伟抱负,以史诗般的气魄和建构,通过“葬礼”“喊魂”“老家”“临水”“蜀犬与亲家母”“金蚕”“河源”等二十多个章节,构建了一个神话与现实交织、生者与亡灵共存的乡土世界。是一次诗歌的寻根行动,也是对文明根性的重新唤醒。诗人以“青铜”为核,以文字招魂,重建伦理,在现代化潮流中守护记忆、安放灵魂。
黎正明说:近四千行的长诗《青铜平原》是四川文学近年来在史诗维度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作品以成都平原为根基,以三星堆、金沙文明为精神原点,将古蜀神话、历史记忆与当代现实熔铸成一部恢弘的精神史诗,是新时代汉语诗歌重返历史、重返大地、重返人民的典范之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青铜平原》是一座史诗级的文化高峰,不仅是一部诗歌作品,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和未来思考。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表示,这部作品以“考古学的严谨、诗人的想象、战略家的格局”构建了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未来指向性的精神空间,是当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文本。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立云认为,杨健鹰的《青铜平原》是一部向《出埃及记》,向艾略特的《荒原》、聂鲁达的《马楚比楚山峰》、帕斯的《太阳石》,向郭沫若的《女神》致敬的作品。我说它具有大抱负、大格局,是它显而易见的,直接奔古蜀国,奔他认为从古蜀国遗留下来的那些形制特别的青铜器而去。
河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大解认为,《青铜平原》是一部史诗、一部本土性、原创性作品。杨健鹰用古文化元素,细部处理了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与生命的关系,文化与当代性书写的关系,其可读性强,并从合理性、结构、整体性、神性、众生即众神、视角不断转换、书的编排等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整体上《青铜平原》是一部关于人的招魂书,一部天地人神的颂诗,读后,仿佛回到了洪荒时代,混沌初开,万物生死不明,让人沉入一场人间大梦。联想到当下的诗歌,我们是不是对现实沉入太深了,太琐碎了,太物质了,几乎忘记了还有天空,还有神明,还有身体之外的东西。我们缺的不是如何记录当下,已经足够细微、足够碎片化了,也不是如何静心观察生活,因为我们就在生活之中。我们缺的是文化整合能力,需要文字溢出的东西,需要走思,失神,恍惚和顾左右而言他的能力,是对世界整体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诗探索》编辑部主任王士强说:《青铜平原》这部作品是一部力作、扛鼎之作。《青铜平原》,“青铜”代表的是文化,代表的是文明,具体的说可能就是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那么“平原”代表的是大地、土地、大自然,是大地上一代代人的生存。“青铜平原”是以诗歌的形式观照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人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为这一片土地、为这一种文明来立传。《青铜平原》从远古写起,具有一种创世性,可以说是一种创世纪,是一部史诗,但是它是一部现代史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的时代条件之下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表达方式、现代的审美来书写的史诗,是具有很强的现代性的史诗。
《中国作家》文学编辑部副主任赵依谈到,这部诗集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切身性,就是如何书写家乡。我18岁离开成都到北京,今年刚好第18年,这种一分为二的生命体验带来别样的阅读感受,就是“远行”必有意义,离开家乡远行,再观看和阅读家乡之书,使地方性书写提供了一种内心的遥契,也是文学提供的更为普遍的共情和整体经验。诗集的核心意象建构起青铜文化的象征体系与文化内涵,让历史、传统和文化符码与我们当下的现代生活相遇,构成我们当代精神建构的议题,因而也是一种怀揣着“大文学观”的写作。这部诗集既是长诗,也可以作为一部大型组诗来理解,也就是形式本身可以作为内容来理解。去中心化的全景式观照,与诗歌形式本身的节奏和留白呼应,形成了多种进入方式和多元阐释空间。诗人以一种极强的主体性和力量感在写作,词与物的关系,个性化的诗学语法及语言转义,包括对土地上生长的带有某种神性和灵魂之“巫”的女性形象的观照,都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编徐峙说:这是让人感到震撼和惊艳的作品,文本的独特性堪称惟一,是中国诗歌的重大创造,是毫无疑问的当代史诗。
《诗刊》社编辑蓝野谈到,这次细读了杨健鹰的长诗《青铜平原》,得到了同样的巨大震撼!《青铜平原》以其宏大、有细腻的架构、深邃的历史洞察和独特的土地、地域情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川西平原灵魂的大门。这部长诗不仅是对一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更是地域,是古老文明在现代诗歌的语境下的璀璨重生。这部作品将个人记忆与集体神话熔铸成不朽的青铜之声。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认为,杨健鹰以“诗的语言重构了古蜀文明的灵魂”,其诗中“每一粒泥土都闪着金属的光泽,每一滴河水都藏着时间的回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地史诗”。
评论家、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罗振亚表示,《青铜平原》在精神气质上延续了《楚辞》与《山海经》的神话传统,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极具现代性,是“古典神性与现代诗性的一次成功对接”。
诗人胡弦则认为,《青铜平原》是将三星堆文化与乡村结合的大气度、大格局的史诗作品,它是植根于血缘的描写,这样的写作应该是“平原的血缘之作”,这样的作品更接近于永恒,-种视死如生的永恒。青铜是我们这个民族回家的路标。这部长诗让青铜有了神经系统、有了疼痛感。这首长诗像一座巨大金属的建筑的设计和建构,它捍卫了这个平原,让这个平原有了立体存在和光芒。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说,诗人杨健鹰的《青铜平原》给人以强大的震撼。气势恢宏、精彩纷呈,有着史诗的品格,维妙维肖的描写和意象,是三星堆文化的生动复活。这是川西大地灵魂的解码。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学芯说:看了《青铜平原》让我想到诗的职责。这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聚焦,更是文化与当代关系的思考。这是一部自我实现的作品,这部作品配得上诗人自己。诗中提供给我的丰富思想和意象,让我知道了我作为诗人的职责。
四川人民出版社主任,《青铜平原》策划王其进认为,这部《青铜平原》,具备文化策源、文学史诗双重属性,它是当代诗歌对中国古老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解码,堪称浓缩川蜀几千年历史、支撑中华精神的史诗。本书的文稿处理和装帧设计,是基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我们用贯穿全书的一条金线表现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平原意向,用超越现实的插图表现诗人瑰丽离奇的想象,用轻盈古朴的特种纸营造诗歌的史诗气质和圣殿气场。这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
诗人吕历说:我算是《青铜平原》的第一位读者,我目睹了这部诗长达两年的打磨,这个过程既高兴也辛苦。这部长达近四千行的诗作,是中国新诗的重大收获。《青铜平原》呈现的不仅仅是一部纸上的作品,也为当下诗歌转化赋能文旅发展,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
诗人何晓坤谈到:在我们这个时代,诗歌作为一种小众艺术,一本诗集的出版,很难掀起大的文化波浪。但《青铜平原》不一样,因为它的作者是中国顶尖的城市品牌文化策划大师,是宽窄巷子、敦煌、海南旅游岛及汶川震后重建的总策划,这就注定了他诗歌的视、触角都与传统媒体意义上的诗人不一样。《青铜平原》正在成为撬动与助推地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的文化元素,正在改写和重构川西平原的精神图谱,这就是《青铜平原》与泛义上的诗集的不同,也是健鹰先生与泛义上的诗人的区别。我们一直在探讨,诗歌和诗人如何融入历史,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融入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谱系,《青铜平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本,健鹰先生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生动而精彩的答案。
诗人李东海说:这是一部四川川西平原深邃、壮阔的历史史诗。《青铜平原》是目前中国诗坛少见的一部长诗,是川蜀大地难得的一部史诗。长诗《青铜平原》以四川的西川平原为地理坐标,以青铜文化为历史轴心,将四川古蜀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各个文化要素全面的综合起来,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的具体文物为诗歌要件,从川蜀的葬礼、民俗、泥土、蜀水、蜀山、蜀犬、金蚕、古玉、玄鸟、金杖、祭坑一个个具体文化物件入手,将这些具象的文物生动形象地引入史诗,让三星堆的文物作史诗的一个个英雄主角,从而让一部川西的历史史诗,丰厚、坚实、鲜亮、生动。它是站在川蜀四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经纬度上在作史诗的叙事与言说,长诗拥有一个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概念。
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杨碧薇认为,《青铜平原》用充满褶皱与变奏的书写,有力地回击了恣肆于当下的平面美学,挣脱了日渐平滑化的日常经验与当代审美束缚,重新塑造了一个神秘、磅礴、充满生命内力的“青铜平原”世界,扩展了巴蜀书写的边界,回答了当下人的问题、精神的问题和汉语诗歌的问题。
《诗刊》社编辑寇硕恒谈到,这本书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书籍装帧上的美观,它的外在形式是和诗歌文本相配合的,构成了诗歌建筑美的一部分。它更接近于一个艺术装置,比如这本书的封套,它上下分隔的颜色,分别代表了青铜在氧化之前的金属色和平原所代表的土地色。内文中的分割线,是青铜平原的地平线,是古代偈语和现代史诗的声部区分线。《青铜平原》的外在形式加深了整首诗的历史感和史诗感。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波谈到,蜀地有整个华夏文明中其他地方文明所不具有的一种神性气质,杨健鹰老师的《青铜平原》这部长诗就非常精准地书写了整个川西平原所呈现出的历史感、当代性与未来感。《青铜平原》其实写出了川西平原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魅力,它能够让我们以戏剧性的方式吸引着更多人去探索这片土地,去研究这片土地上所蕴含和生长出来的文化可能。
中共什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林代表什邡市委书记晏世莹在致辞中,首先对长诗《青铜平原》的出版和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大家介绍了《青铜平原》的创作地和诗人的家乡——什邡,这里的各种生活的场景都化作了诗人笔下的《青铜平原》。《青铜平原》是川西平原生活的记忆,是一部留存地方传统文化的作品。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将古蜀文明的精神血脉注入当代语境,是家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他表示,未来什邡将继续支持文艺创作。未来将在什邡为《青铜平原》立碑,要将诗的意象通过艺术的方式,种在什邡的土地上。未来为《青铜平原》在演出、音乐等领域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做好保障,推动“文化+城市”融合发展,让文学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支点。
作者杨健鹰在答谢辞中深情回顾了诗歌的创作历程,并表示,在之前从事的文旅策划项目中,是诗歌的思维给了我灵感和力量。诗歌让我们知道了心灵的重要,所有最贵的消费是心灵的消费。在过去的时间里,好像在纸上自己与诗歌越来越远,但在大地上,自己与诗歌越走越近,仿佛每一片足迹,都在走进诗歌的内心。《青铜平原》不仅是一首诗歌,而是一个地方战略,希望以此将这片土地的“农、文、旅、产”全部串联起来,是一个四川整体的战略。希望我们的诗意和文化,能够点亮地方产业。诗歌的能量不仅仅可写在稿笺上,成为名著、成为史诗,还可以写在天地山川之上成为繁华、成为丰碑。
![]()
研讨会由《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聂权主持,他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远超预期,对《青铜平原》的探讨进入了非常深入的层次。《青铜平原》是一部“用诗的语言唤醒大地灵魂”的史诗,它不仅属于四川,也属于整个中国,甚至属于世界文明对话的语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找回了与历史、与土地、与人民深度对话的能力。《青铜平原》既是诗歌的高峰,也是当代语境下的思想的高峰,是一场中华文化的世界眼神,是这片古老土地走向文明的未来碑石和精神脊梁。
![]()
![]()
![]()
据悉,《青铜平原》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10月正式出版,11月面市。《青铜平原》是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已被评论界誉为“近年来最具史诗气质的长诗之一”。研讨会结束后,主办方还将推动该作品的全国巡回朗读与学术研讨活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评论 1
铜雀春深 2025-11-01 发表于陕西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