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树德中学江语堂:优秀作文首先是“真实”,其次是“思想”|四川省作文大赛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7-15 18:51 138895

由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社联合打造,《青年文摘》杂志社鼎力支持的第十届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2025年“十大青少年作家”征集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

作为一项公益性赛事,10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不仅提高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阅读写作水平,还为巴蜀文学创新筹备了大量人才,培养了多名青少年作家,在业界树立了权威标杆。

本届作文大赛以“智启山河・笔铸未来”为主题,立足新时代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围绕科技与人文、生态与发展、文化传承、青春成长、社会观察、全球视野六大维度系统构建命题体系,旨在引导青少年以文字为舟,探索时代命题,弘扬主旋律,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正值作文大赛“火热”进行,封面新闻联合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推出《名师解析》栏目。本期特邀成都树德中学青年教师江语堂,为参赛选手们讲解赛事主题,点评优秀范文,同时为更多学生带来文学点拨。

嘉宾介绍:

江语堂

江语堂,成都树德中学青年教师。曾获四川省作业设计大赛一等奖;成都市首届“方志好课”一等奖;成都树德中学“杏苗杯”青年教师赛课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一起来看看她的分享

Q:写好作文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是什么?

A:写作是灵魂的拓荒,是成长的修行。我认为学好作文对中学生成长有三重意义。

其一,见天地。用笔尖丈量山河壮阔,聆听时代脉搏;

其二,见众生,用文字走进他人悲欢,培育人文悲悯;

其三,见自己,用书墨观照内心深处,完成精神重塑。


Q: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具备哪些核心特质?

A:首先是“真实”,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实的东西才能动人心魄。

其次是“思想”,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承载着独立见解的文章更显得难能可贵。

最后是“审美”,让理性思考用美的方式表达,文质兼美,方为佳作。


Q:在AI写作兴起的背景下,人类写作者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守护“真实表达”?

A:不可替代性:内心深处的真实触动和字里行间的情感共鸣。

如何引导:遇到问题先思考,遇到灵感先记录,宁要“真实的朴素”不要“虚假的繁华”。


Q:您如何看待本次主题?

A:这一主题最动人的力量,在于打破了很多作文大赛“闭门写作”的传统范式,呼唤孩子们将书桌安放在沸腾的时代现场。而且将宏大的主题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实践,引导孩子们学会走出去,观察乡村振兴中的田野变革、科技创新里的大国重器、文化传承中的非遗薪火……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青少年在提笔构思间,从 “小我” 走向 “大我” ,在文字表达中孕育“知行合一”的温度与“这个世界与我息息相关”的格局。让作文大赛真正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沃土。


Q:作为一项公益性赛事,四川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已连续举办10届,您觉得作文大赛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A:它守护着文字的温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作文大赛依旧在坚持守护着独属于人与文字的情感连接。

它点燃了表达的热情:作文大赛为每个参与的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热爱表达的种子,鼓励他们用真诚的文字,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它传递着思考的力量:当无数的青少年拿起笔,在作文大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主题下畅抒己见,这不只是文字的交流,更是一种宝贵的思考方式、一种对家国的情怀,在一代代年轻人身上延续和生长。

初赛优秀作文:

游织金洞

骆沐宸(4)金苹果龙南小学


早就听闻“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这句话把织金洞的奇特景色表现得淋漓极致,去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贵州毕节的织金洞,这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溶洞之王”。


“织金洞”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跟随景区步道前行一会儿便来到织金洞洞口。整个洞口非常巨大,如同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气势汹涌。随后进入外洞,一股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与洞外的炎炎夏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沿着蜿蜒曲折的石梯缓缓往下,两侧石壁林立,景观灯将石钟乳照得如梦如幻,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石灰岩特有的气息,身上阵阵凉意。这些钟乳石形态各异,千万年的岁月沉淀出深浅不一的印记,每一抹色彩都是岁月的馈赠。站在它们的面前,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化,感受大自然书写的浪漫和奇迹。


往内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内洞。先观双狮迎宾厅,两个栩栩如生的石笋,如同一对好客的狮子,欢迎游客的到来。左边形似狮王,一身高大威猛的风范,右边形似幼师,呆萌乖巧,十分可爱。继续前行来到“倒挂琵琶厅”,石壁上的石盾形似琵琶十分显眼,琴弦清晰可见,耳边仿佛传来悠扬的琵琶声,让我心情舒畅。“塔林宫”中,数十根粗壮的石笋高耸,在灯光的映照下,周围金碧辉煌,一瞬间我仿佛身在金宫城中,一切艳丽夺目。


继续探洞,越发深入。一道道景观依次呈现,让我沉醉在这地下世界。特别是织金洞的镇洞之宝“霸王盔”,满身金光,气势磅礴,让我顿时联想到威严的楚霸王,再加上前面水池的倒影,更是增加了很多神秘感。“银雨树”好像一颗拥有魔力的仙树,“根部”蔓延洞底,“枝干”全面伸展,从洞底冲天而起,银色雨丝倾泻而下,美得让我屏住呼吸,给大自然奉献无限的活力与生命力。


游览结束后走出织金洞,阳光洒在身上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难想象在如此普通的洞口里面竟然藏着如此神奇的地下世界。我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所震撼,心中满是不舍,这次奇幻之旅将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如此奇特的景象,怎让人不叫绝?


名师点评:

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历织金洞的奇幻之旅,展现了出色的观察力与文字驾驭能力,亮点纷呈,令人赞叹。

行文架构上,小作者开篇巧妙引用“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不仅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更抬高了读者的期待值,引人入胜。随后以游踪为线索,叙述详略得当,洞外场景仅简笔勾勒,为内洞的精彩做足铺垫。

洞内移步换景,巧用比喻和想象,为景观注入灵魂。“双狮迎宾厅”栩栩如生的石笋、“倒挂琵琶厅”如有弦音的石盾、气势磅礴的“霸王盔”、梦幻灵动的“银雨树”……诸多特色地质景观在小作者充满童趣的想象力加持下栩栩如生。此外,作者的措辞也颇为精妙传神,如“冲天而起”“倾泻而下”等四字词语,赋予静态景观以动态之美,在字里行间带给人以视觉震撼,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此种种鲜活的描绘,皆可看出作小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捕捉均十分敏锐。

尤为可贵的是,小作者在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自然奇观“目见耳闻”的震撼与热爱,洋溢着对跨越千万年来到我们面前的自然伟力的感慨,小小年纪便能由一方溶洞产生对大好河山、自然奇观的独特感悟并将之融入细腻的笔端,引发读者的共鸣,笔力可见一斑。

不过,本次大赛的主题是“智启山河・笔铸未来”,鼓励融合科技、生态、文化等多元视角,小作者还可在原文的基础上稍作拓展,结合现代游览体验,适当融入些许科技元素或时代思考,为文章增添深度与内涵,更能体现当代少年在亲近自然时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关注,使本篇精彩的游记更具时代感与探索精神。

名师范文:

山川歌行

成都树德中学  江语堂

“深更人入梦,原野雨无声。润物云枝秀,洗尘诗景荣。”蜀地的夜雨,淅淅沥沥,又一次悄然地浸润了夜色中蛰伏着生长的万物。

是夜眺望窗外,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场景逐渐在雨帘中晕染模糊,当汽车的轰鸣声逐渐在雨幕中远去,思绪却不由自主地溯向时光深处,千载以降,这片大地早已吻过了数千万次这样的夜雨。巴蜀的雨水曾打湿过行人的蓑衣,浸润过羁旅的愁肠,最终流淌进笔端,酿成丈量山河的墨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以回环复沓的喟叹将西蜀大地的崇山峻岭尽数写入笔下,黄鹤难飞,猿猱愁攀,百步九折,砯崖转石。但是正是这样的一方土地孕育了数不尽的开天辟地的智慧与浪漫坚韧的精神。


此刻驻足,我想邀这片永远如母亲般温和、可靠、静谧的山川共思,去漫溯那无声却淋漓了千年的故事。


一、 回首:迢迢雨无声

听,青铜的低吟——“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当青铜树重见天光,三星堆璀璨宏大、浪漫奇绝的文明画卷就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无论是精妙绝伦的青铜器具,还是“天地人神”的哲思震撼,都是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们留待后人继续破译的文明密码。听,江水的滔声——“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真经背后是秦朝蜀郡郡守李冰的匠心独运,从此,洪水泛滥之地成为稻禾充盈之所,都江堰如卧龙盘踞,千年不倒,踏实地守护着巴蜀百姓“水旱从人”的天府梦。


巴蜀这片广袤的山川,是很多人的起点,亦是一生的归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这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壮志之歌,此后太白便怀揣着故乡那轮高悬心头的明月去追逐生命的太阳,以浪漫点染那长安的宫阙、洞庭的烟波、天姥的云霞,用西南一隅孕育而出的皎洁写就天地间最为波澜壮阔的诗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是杜甫安史之乱后寓居蓉城的怡然之歌。对于杜甫漂泊不定的一生而言,西南的山川是特别的,这里收容了他疲惫的身躯,给予了他片刻安宁。风烛残年的“诗史”将最终的足迹深深烙印在了这里,巴蜀也将最为温和而平静的风物人情馈赠给了这位悲悯但沉重的仁者,斯人虽已逝,草堂仍有余韵犹存。


千百年来,陡峭的山川孕育了无限风光,也孕育了历史沉浮,更孕育了无数先贤的印记。在这场无声的夜雨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时空深处的身影正在以脚步丈量土地的广袤,用笔墨抒写灵魂的深度。足迹所至,墨痕所及,山河便超越了地理的界限,被赋予了瑰丽的传说、不朽的心魂,以无与伦比的生命姿态屹立着,守望着,犹待后来人。


二、遥望:葳蕤芳景荣

不知不觉间,我在无边的思绪海洋中徜徉着入了神,直到巴蜀的太阳再一次以挺然的姿态跃出披着金色锦衣的云层,这才发现原来早已云收雨歇,又过一夜。


借着朝晖再次远眺窗外,雪山下的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鳞次栉比的楼宇高然耸立,形色各异的人们在每个路口交错又分离,我们稳步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大地上,以新的方式续写着山河传奇。


请看,科技的伟力正深刻地重塑着这片土地的肌理。昔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堑,如今已被西成高铁、雅康高速等一道道钢铁飞虹贯穿,化作真正的通衢坦途;成都大运会的青春激情聚焦了来自世界的热烈目光,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让巴蜀引领世界遇见未来;信息化时代让沉睡于典籍的诗句“活”了起来,AI技术使地方志中早已消逝的历史场景修复重现……


这还是千年前的大地吗?我欣慰之余却突然有些空落落,好像千年的时空与昨夜的雨一般,都在离我逐渐远去。


突然,远处一抹停留天边的金晖吸引了我。我的目光逐渐越过沸腾的人间烟火,终于停留在了更远处那一座座朦胧连绵于云海间的巍峨群峰——亘古苍翠,生意盎然,风景依旧,西岭千秋雪,想来与古人所见别无二致。


一些道理刹时豁然——


瞬息万变内核是不变,山川日新,但心魂如故。正是因为这片大地上有着深植于岷峨雪浪、都江清波中的灵动与智慧,正是因为这片大地浸润着李杜等诗魂的浪漫与坚韧,才有了今天的生生不息。


从刀笔竹简,到铅字油墨;从人力开山,到爆破通途;从车马信遥,到光标闪烁……载体嬗变,形态万千。这一切前进足迹的背后,是跳动不息的巴蜀心魂,是对真善美的永恒求索,是对天下欢颜的大爱情怀。


夜雨,是历史的回响;朝晖,是未来的序章。山川路远,好景在前,万千气象,正等候着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以更丰盈的姿态共执笔墨,再起新篇,续写属于未来的壮丽诗行!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参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