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聚焦四川科技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征途中,巴蜀大地也按下了快进键,踏出蹄疾步稳的四川节奏,以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2024年1月12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10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打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领航定向,高瞻远瞩,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口: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集结号,就此吹响。而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科技发展的新动能,正在不断注入。
先试先行: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先来看一组数据: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在川落地,高水平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建成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96个;启动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生命健康等重大科技专项5个;大力实施“聚源兴川”行动,首批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7个,预计带动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20亿元。
在四川,如何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案》推行,为相关改革措施落地再添一把火。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可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相关改革举措。”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吴群刚表示,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改革,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积极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开放环境,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吴群刚解释道,具体来看,要结合地方优势构建特色实验室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服务保障好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服务指导和绩效评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以实验室体系化支撑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聚焦优势产业重点领域,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缩短先进技术产业化、生产制造规模化时间周期。”
缓急并重、张弛有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正着眼全局,踏出鲜明的“科技节奏”。
魄力求变:克服“不想转”“不想转”心态
“搞研究”还是“搞转化”?这是众多科研人员过去面临的职业人才评价难题。
为此,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扩大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具体来看,分为扩大职务科技成果处置自主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权;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四大方面。”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工作人员表示。
在以往职称评定中,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贡献和经济价值很少纳入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不想转”的心态。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方案》中鼓励科研单位从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 10%资金作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金,用于支持原创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孵化和转化;对于科研人员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转化的,科研人员可与所在单位约定一定收益分配比例,并向科研人员倾斜。
吴群刚也指出,要优化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科技创新规律的项目管理和经费配置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过程中,全面建立“先确权后转化”模式是试点单位的其中一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科研单位探索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位所有转变为单位和个人混合所有,“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前提下,通过约定比例赋权、完全比例赋权、单位让渡权属等方式,对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分割确权,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
这也意味着相关科研单位赋权方式更加形式多样。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探索出“申请前确权、授权后确权、转化前确权”三种确权模式,完成既有成果确权595项,新申请科技成果确权全覆盖,成果转化平均时长由3个月左右缩短至1个月之内;而西南交通大学也完成了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281项,知识产权估值超2亿元,入股成立科技型企业33家,吸引社会投资超10亿元。
加速推动 将川造科技成果推向市场
拥有科研院所368家、高等学校137所,在川科技成果硕果累累,但“滞销”的情况并不少见。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势所趋、全局所系、现实所需。”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品华表示,四川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在推进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亟须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如何借助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转移转化?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对接?
答案在大力培育专业技术转移队伍里。《方案》要求,要支持科研单位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设置技术转移转化系列技术类和管理类岗位,激励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成都理工大学按照《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增设“成果转化为主型”的职称评审类型,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三个类别对应的成果转化业绩条件,将成果转化业绩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
答案也完善产权激励市场决定机制。《方案》明确,单位对持有的科技成果,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及关键核心技术外,不再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或者备案,由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在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团队研发的21项非专利技术评估作价5.12亿元,投资入股成立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连续三年入选成都独角兽企业,联合华西医院研制的威克欣3价XBB疫苗全球首个获批紧急使用。
多年试点改革路径清晰,聚焦四川大院大所集中而职务科技成果不愿转等问题,一批彰显四川科技高质量发展和改革措施接连落地,成果突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科技部在全国层面推动赋权改革试点以来,两次点名四川在全国赋权改革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向全国介绍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赋权改革经验。”相关工作人员说道。
改革势能有多大?截至目前,全省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2407项、较2017年(改革初期)增长近10倍,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32家、较2017年增长超11倍,带动企业投资近220亿元、较2017年增长超73倍,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带有四川特色自主创新改革,正不断激发在川科研人员“敢为天下先”的拼劲,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评论 4
fm1906641 2024-07-19 发表于四川
好
红星路好汉 2024-07-18 发表于四川
关注
红星路好汉 2024-07-18 发表于四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