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10月16日上午,由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点题指导、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贺小晴创作的《天边的学校》亮相天府书展,在成都购书中心举行了发布会。
《天边的学校》
脱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的闪耀范本
《天边的学校》一书用深情的笔触,详细记录了边远贫困地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唯一的完全中学——木里中学,在自身努力和外地学校棠湖中学及各地教育专家的帮扶下,通过七年时间,从整治校园环境开始,到最后建立规章制度,优化教学模式,组建优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态,从而创造了县中教育奇迹,本科上线人数从个位数逼近百位数,被业界称为“伟大的改变”“县中崛起的木里样板”,成为脱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闪耀的范本。本书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重点扶持项目,是四川省作协“万千百十”工程重点作品。
嘉宾们披上洁白的哈达
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吴中林、棠湖中学校长刘凯、木里县政法委书记胡启华、木里中学校长黄河,以及多次长时间在木里中学支教帮扶的教育专家何群、杨杰、吕巺、朱元根、任飞扬等出席了发布会。
阿来说:“棠湖中学是自愿帮扶木里中学,不是任务,是主动的。这种自愿,像爱情,能发生更美好的故事,更有主动性,有热情。”
阿来致辞
阿来谈点题:文化人眼中扶贫的根本是教育
阿来在发言时谈道:“我在凉山选了很多地方,看了许多基本的材料,后来发现有缺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过分关注和投入到怎么给农民盖房子,怎么给农民传递新的耕作技术,怎么组织农民具备商业意识,能够更好地在消费社会取得成功,诸如此类,但是,只要去到任何一个生产项目不发达的地方,作为一个文化人,首先会发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教育问题。”
曾担任过乡村教师的阿来最终选择了木里中学。阿来说,木里的教育改革保住了一个地方的文化阵地,为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找到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天边的学校》是记录时代、关注当下的优秀范例。
贺小晴签名
贺小晴三个小故事打动现场读者
《天边的学校》作者、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贺小晴,在一次采风中无意中听说了木里中学的故事,在阿来的建议下,决定到木里去看看,结果深受感动,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采访当事人,翻阅大量资料,三易其稿,才创作出了这部作品。
贺小晴在书的最前面深情写道:“我愿意以诗意的名字,写一个激越而悲壮的改革求索故事。”现场,她非常有感触地用三个小故事讲述了创作感受,“棠湖中学一位帮扶老师第一次去木里中学时,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走这条路了,可她不仅走了下去,而且一走就是8年。曾经,木里中学一位快退休的老师,大家向他敬酒时祝贺他终于要脱离苦海了,他却说:哎呀,还有几个月。曾经的木里中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有的学生说自己以后的理想是:30年后,带着妻子回来,看到一个捡垃圾的老太婆居然是我中学的班主任。木里中学为什么能有今天?核心是有自己要改变的原始力量以及棠湖中学刘凯校长组织的帮扶力量。天时地利人和,让木里中学在这8年产生了巨变。”
评论 4
下马问前程 2020-10-16
希望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
战意如潮 2020-10-16
做些有意义的公益,对社会有价值,很
望她远 2020-10-16
说的很好,但做起来似乎有些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