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王斌:没得三哈两哈 不敢穿鸭儿子褂褂

封面新闻 2022-02-24 16:30 37867

文/王斌

1990年代,小镇上的罗老五跟到马老三学做生意。两人到洪雅县罗坝镇拉了一车洪雅蜜桔回来卖。装蜜桔的车子摆在十字街,才一个上午,一车蜜桔就卖完了。中午在馆子里头吃完饭一扎账,一车蜜桔刨干打净,净赚90多块钱。罗老五打心底里佩服马老三,说:“马哥,二天我就跟到你找大钱了。”马老三说:“卖这点蜜桔算啥子,没得三哈两哈,不敢穿鸭儿子褂褂。”

鸭儿子褂褂就是羽绒背心。1990年代初,雅安市大兴镇和草坝镇兴起了一股打羽绒服的风潮,并迅速蔓延开。一时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打羽绒服。

出门打羽绒服,一般是一个老板带两三个打衣服的打工,加上一个负责裁剪衣服的裁工,一共四五个人,把羽绒布料和羽绒装上车,就可以出发了

早在七八月时,草坝镇、大兴镇,还有其他乡镇的人就已出发到全国各地去写(租)打羽绒服的铺子了。他们的足迹可谓是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无论是南边的广州,东北的齐齐哈尔,西藏的林芝,还是河南的灵宝,都有他们开的羽绒服铺子。

每年九月下旬,这些人都相继出门打羽绒服,直到春节前,才会从各地返家。这时,留在乡镇上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因为打羽绒服的缘故,那些年,在雅安的草坝和大兴这些地方,人们连见面打的招呼也变了。八九月时,人们见面往往问的是:“你家今年的铺子写在哪哈?”而到了春节前的那个月,在外开羽绒服铺子的人都赶着给家里寄钱。少的寄一两万,多的寄三四万。人们见面打招呼又变成了“你家今年寄了几万块钱?”

打羽绒服还带动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乡镇上出现了一家又一家的羽绒服加工厂、卖羽绒服的布料店,连裁剪培训也跟着红火起来。

在那些年的雅安乡镇上,一个人要表明自己有本事,就会说,没得三哈两哈,不敢穿鸭儿子褂褂。意思就是,没有真本事,就不敢出门打羽绒服挣钱。

【征稿启事】

华西都市报“宽窄”副刊四川方言龙门阵《盖碗茶》版面推出以来,得到省内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为让《盖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层出不穷,我们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长期征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传说,都可以给我们投稿。字数不超过1200字。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