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穴居”也是“洞房” 藏身峡谷绝壁的这座吊脚楼有600岁了?|封面深镜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20 16:39 65726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刘彦君 摄影报道

在四川达州巴山大峡谷,人迹罕至的绝壁之上,竟然隐藏着一幢数百年前的“穴居”!它依洞而建,与岩共生——当地人把这类建筑称为“洞房”,诙谐幽默。

这是一座“单吊式”吊脚楼,主体保存完好,现已无人居住,藤蔓爬上房顶。雕花横梁古老且精美,门窗形制特别。屋后洞穴深不可测,数十年前已被封存,更显神秘。

谁曾在这里居住?他们为何离去?房屋究竟有多少年历史?9月中旬,封面新闻记者深入峡谷绝壁上,一探究竟。

绝壁藏穴居

洞中楼楼中洞,横梁雕刻至今可见

“从外面看是一排房,走进去会发现‘洞里有楼、楼中藏洞’。”前些年,基层干部曾祥,多次为科考人员或专家团队带路进山考察,因此对这个“穴居”十分熟悉。“我们本地人都晓得洞子里住了人,但真正进去过的不多,对房屋的具体构造不清楚。”

“洞房”建在“杨家洞子”洞口。曾业 摄

“杨家洞子”藏在岩壁下方。曾业 摄

房主人杨先生介绍,他们家这座吊脚楼依陡峭山势而建,巧妙利用天然岩洞,拓展为三层空间:洞外横屋,一楼布置了客厅、堂屋、厨房;洞内两层则作为卧室、粮仓与储物区。与横屋垂直的耳房,以前是用来养殖牲畜用的。

“我奶奶10多岁就住进来了,80多岁去世,我们家的房子有多少年历史,连她都不知道,只知道到了我这一代,已住过六代人了——我们杨家之前,是另外一家在住。后来,我的小孩也在这里出生、长大。”杨先生告诉记者,横梁历史悠久,据说至少有600年历史。

房屋横梁上有精美的雕饰。(受访者供图)

“横梁上的雕刻很精美,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我们从来没修过房屋的横梁和主体,怕毁坏了历史文物,只有小修小补。我们搬走后,房子十多年屹立不倒,说明土家工匠技艺高超。”杨先生说,如果不是交通不便、不通电、取水困难,他们其实是不愿意搬走的——因正门、堂屋与洞口相通,这个三层“穴居”冬暖夏凉,通风采光良好,屋内干燥舒适,“老一辈的智慧,全都砌进这座楼里了”。

楼后还有洞

有石阶有木梯,里面布局至今成谜

“以前,说起杨家洞子,方圆十里都晓得。我小的时候,还在洞子里跟哥哥姐姐们一起读过a\o\e。那个时候除了我们杨家,洞子里还住了六七家人。”杨先生回忆,吊脚楼背后的杨家洞子里,曾开办学校、设立集体食堂,周边居民聚居于此,孩童读书声、炊饭喧闹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城乡环境日新月异,这里的居民逐渐迁至山下河谷地带生活,原有的一些吊脚楼也随之沉寂、坍塌。如今,杨家洞子内保留的一些木质家具或生活用具,逐渐开始朽坏,教室与灶台仅剩一些残迹,反而成为猴群频繁“到访”的场所。

“我们还没搬出去的时候,是没有野生动物进来的。这些年,生态环境变好了,杨家洞子周边的森林变得郁郁葱葱,原来的耕地也还林了,野生动物自然就多起来了。”杨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有旅游博主通过古老的滑索过河,上山拍摄过他们的房子。这些博主称,从过河到步行抵达洞口,花了两个半小时,诠释了“看到的屋走得哭”这句土家俗语。

更引人遐思的是吊脚楼后的杨家洞子。杨先生介绍,洞内原有石阶与木梯通往更深处,“老辈人说曾用于囤粮、躲匪,也有人传说藏有家族宝物。有一次,几位巴文化研究专家进洞考察,还在洞壁上发现了神秘的符号,据说是古老的巴人文字”。数十年前,出于安全考虑,进入洞内叉洞的各个入口都被彻底砌封,其真实用途与空间布局至今成谜。

专家曾考察

形似吊脚楼,或是富户“避难宅院”

“这处民居是由宣汉一位老先生带领探访的,其独特性令人过目难忘。”2022年夏,成都理工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地质学系教授孙玮,曾深入这处穴居,记忆犹新,“入口塌得厉害,树草越长越旺”。

孙玮教授2022年在“洞房”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孙玮回忆,从谷底仰视,仅能看见一个普通山洞,极难想象其中竟藏着一座人居建筑。前往之路堪称险阻,需乘老式渡船或靠人力拉索渡过前河,再沿陡峭山径攀行。其中一段宽仅20余厘米,整体爬升约一百多米,耗时良久才抵达。

“该民居依背斜核部地质构造而建,天然应力作用形成洞穴,提供了主体空间。建筑以竹木为主材,顺应地势,巧妙利用洞檐作为天然雨棚,仅暴雨大风时雨水才可能渗入。”孙玮说,加上房屋朝向南东,日照充足,有效抵御潮湿,是其保存至今的关键。

2022年夏,“洞房”主体保存完好。(受访者供图)

除最上方的杂物间和仓库,房屋整体分为两层:上层为竹制阁楼,形似湘西吊脚楼,风格有别于川西民居,更贴近巴人传统;下层依托洞体表面修建,并未深掘入洞。

“屋脊中央有‘吉煞’装饰,雕刻琴棋书画纹样,暗示主人可能是文化世家,兼具辟邪、避火之寓意。”孙玮补充,但该地有一大致命缺陷,缺乏稳定水源,居民需到一里外的小洞取水,并倚赖雨水收集。

孙玮分析,从防御视角看,这里堪称天然堡垒。历史上这一带匪患战乱频仍,该民居很可能是富户建于险峻处的“避难宅院”,日常居于山下,乱时移居山上。房前曾辟有坡地耕种,实现自给自足,一旦封锁路径,便成与世隔绝的庇护所。

“尽管洞内传说深达1至2公里,甚至可能存有古代巴文字迹,但因缺乏专业设备,科考未能深入。”如今民居主人已迁走,猴群来了,老灶台还在,琴棋书画的屋脊依然优雅。

“这样的地方,再不记录就真没了。”孙玮建议,可以多用影像记录,抢救这份正在消逝的、融合了地质奇观与民族智慧的活态遗产。

评论 2

  • 筠连蒿坝镇蒿坝村张应飞 2025-09-20 发表于四川

    更显神秘。

  • 查无实据 2025-09-20 发表于重庆

    人类就是从穴居生活开始的,这是大自然的庇护!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