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荐书|读杨绛的《我们仨》,学会在人世浮沉中感知幸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05 00:00 178747

封面新闻记者 余思函 实习生 辛奇林

陆巧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语文老师,成都市成华区教坛新秀、成华区优秀班主任、成华区优秀青年教师、电子科大附小华泰校区年级主任。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在一次次与经典的对话中,总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本期《老师荐书》栏目,封面新闻邀请到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陆巧绎老师,她向大家推荐了杨绛的《我们仨》。

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之处见喜悲

1997年,杨绛爱女钱瑗去世;次年岁末,丈夫钱钟书去世。两年间失去了两个至亲,留下87岁高龄的杨绛孑然一身。面对天人永隔的悲恸,她仍笔耕不辍,用心回忆了一家三口平淡幸福、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日子,最终汇成《我们仨》。

杨绛含蓄恬淡、哀而不伤的笔墨下,处处透露着家的温馨。“作者实写生、虚写死,让我们在虚实相生中感受那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之处见喜悲。令人心生温暖,泪中带笑。”陆老师说。

纵使饱尝生离死别的孤苦,但在杨绛的回忆里,这朗朗一生是幸福的。正如书中所言:“生活给我什么,我都接受,我享受着三个人在一起时的互相扶持、默默陪伴。在生活带来很多不公平时,也能在三个人的相处中,寻得片刻欢愉。”

“这是一颗多么玲珑的心,才能如此敏感地捕捉幸福啊。”作者这份淡定与从容同样也感染着陆老师。她表示,不是不会遭遇黑暗迷茫,而是告诫我们心里要永远住着一个太阳,任何时候都能引领自己走向光明。

享受当下,学会感知幸福

在陆老师看来,读杨绛的《我们仨》,不仅是一场与学者家庭的美丽邂逅,更是一趟心灵的洗礼。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内心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杨绛用她传奇般的一生,诠释着温柔与坚韧的魅力。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陆老师表示,“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拥有一颗感知幸福的心,哪怕身处荒漠,也不会荒芜。教书育人的我们,除了引导学生拥有一颗感知幸福的心,也应该让自己拥抱幸福的教育生活。”

陆巧绎和她的学生们

我们应该如何去锻炼感知幸福的能力?

读罢《我们仨》一书,陆老师心中有了答案。“我想,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幸福也一样,幸福就在那儿,它不会向我们走来,需要我们自己去感知。在教育这场美丽的邂逅中,愿因我的存在,而使学生感到更幸福。 ”

恰如朱永新教授所言,无论世界怎么改变,享受着教育幸福,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把阅读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阅读,作家杨绛也曾作出了思考。在她看来,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是别的某个人的人生;读一本书,就如同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听听那家人的故事。

而阅读对于陆老师而言,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从小我就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书柜,里面放满了我喜欢的书籍,小妇人、泰戈尔诗集、城南旧事等等。”

她回忆道,小时候,每到周末最开心的事就是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面,去书城看书,一看就是一个上午,“最后又恋恋不舍地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面,回到家里,爷爷的自行车和书就这样陪伴了我的童年,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陆巧绎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陆老师也坚持在班级里开展课前三分钟的阅读分享活动,“推荐完后就把这本书在班级中进行图书漂流。这样一来我们班不仅有了班级图书角,而且把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也变成了一座图书馆,他们可以读班级中的书,也可以读其他同学家里的书,他们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陆巧绎和她的学生们

同时,陆老师建议,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还需从氛围的营造入手,“打造一个书香家庭,既可以亲子共读一本书,也可以孩子自主阅读,然后父母坐在一旁读自己喜欢的书,将阅读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

评论 10

  • 小米米 2022-07-06

    简单的幸福

  • jar 2022-07-05

    好文章

  • 嘉陵江1156680 2022-07-05

    于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之处见喜悲。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