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 讲好一个天生的好故事|中国新闻奖作品背后的故事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11-07 15:22 108741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2023年盛夏,在首个国家生态日,我们发布了《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借助XR技术建构三维场景,联合四川省川剧院,以川腔蜀韵演绎翠云廊传承两千多年的生态传奇。


2024年立冬,11月7日,记者节前夕,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这个讲述千年传承的守护故事,荣获融合报道三等奖。


似乎,那个东奔西跑的夏天就在昨天。在阳光最炽热的时候,我们一群人,完成的一次酣畅淋漓的尝试。


△点击查看作品


一个天生的好故事

实现创新表达的一次实践


当我们把回忆拉回到四川广元,蜀道翠云。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习近平总书记称其“叹为观止”。繁茂古树,绵延千年,背后是沿线官民的敬畏爱护之心,是延续千年的“交树交印”等制度。


于是, 聚焦翠云廊,是太过顺理成章的决定。


从故事看,全世界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多个“世界之最”彰显翠云廊的珍稀价值。而在千百年传承发展的养护经验中,既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又有不断完善的时代新意,堪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个典型而生动的注脚。


那么,如何把一个天生的好故事讲好?


这或许是对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而言,这个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是大家在表达创新上的一次实践,也回到了记者的基本功,如何将一个基本事实,或者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一个事情,做得能吸引人且充满新意,说白了,就是同题胜出。


于是,在表达形式上,2023年是微短剧爆发元年,我们把握传播趋势,在年初就尝试过将情景短剧用于新闻报道中。在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讲述翠云廊的故事时,抽象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都被融入可视化剧情中进行演绎。尤其是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一人分饰两角,与明代剑州知州李璧穿越时空的对话,把剧情烘托到高潮,发人深思。


年轻的团队 

创作正能量“爆款”可贵经验


到了实践中,要达到最佳效果,这已经不是某一位记者对于某一个选题的思考,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我们这支年轻的主创队伍,涵盖了时政新闻部、泛文化新闻部、视觉中心、xr实验室等,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是一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涵盖到了。


所以,我们可以打破彼此之间的知识沟。硬件上,绘图、建模……我们实现了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新兴的XR(拓展现实)技术,人物置身三维场景中,虚实结合、古今贯通。在软件上,我们和川剧院沟通、剧本修改,服化道、现场道具,查阅大量史料,视频中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都尊重史实。


△现场拍摄


最终,呈现的作品《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以传统国画青绿山水打底,引入富有地方特色的川腔蜀韵作念白,并加入大运会和青少年等元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更能吸引新时代年轻网民的关注。


“我们通过这个作品讲述了一个生态好故事。”作为主创,小伙伴们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多关于“第一次”做什么的经验。


例如,第一次用历史考究的眼光去核实服化道,第一次现场布景,用尽身边所有资源,就连办公室的大桌子,同事桌上的台灯,甚至他们的孩子,都被拉到了作品中。可以说,我们真的将手上能用的资源用到了极致,也让整个团队变得凝聚而有默契。在作品发布后的一年里,大家散是满天星,聚在一起,随时能撑一把火。


 最终,《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兼具新闻性和现场感,以扎实缜密的采访内容和新颖的视觉交互设计融合表达。但对于报道团队而言,这是一次深度挖掘和表达创新的尝试,也是创作更多传递主流价值的正能量“爆款”的可贵经验,“相信会有更多,将主流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共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评论 12

  • 茨木 2024-11-08 发表于辽宁

    赞👍

  • 跟帖局临时工工头 2024-11-07 发表于四川

    蜀道美景,真是天然好故事!

  • 常你妹啊 2024-11-07 发表于四川

    为这样的文化传承点赞!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