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发表60周年 多位艺术家齐聚刘氏庄园博物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27 16:45 73602

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图片由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提供

10月26日,刘氏庄园博物馆再次成为雕塑界瞩目的焦点。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的部分原创作者,以及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学者与国际友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收租院》发表60周年的重要时刻。

《收租院》发表60周年,多位艺术家齐聚刘氏庄园博物馆

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创作于1965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品以114尊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通过“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等连续叙事场景,生动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其融合中西的雕塑技法、鲜明的写实风格与民族化表达,使其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杰作。

《收租院》发表60周年,多位艺术家齐聚刘氏庄园博物馆

当天,嘉宾们在《收租院》前驻足凝望,“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七大场景依旧震撼,无声诉说着那段凝重岁月。

“每次站在这里,都能触摸到父辈们的艺术初心。”《收租院》原创作者李奇生之子李向北凝视着泥塑感慨。

《收租院》原创作者李奇生之子李向北

同样承载着传承使命的《收租院》原创作者赵树同之子、成都皮影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洪从艺术共通性视角解读经典,在他眼中,《收租院》无需文字,仅凭人物神态便将民生疾苦捏进泥土,正如皮影戏,一个衣褶的繁简、摆动节奏的快慢,都在传递角色的情感与时代的信息。二者皆以具象形态承载真实情感,用艺术传递时代记忆。

《收租院》原创作者赵树同之子、成都皮影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洪

“它将泥土捏成了可与观众对话的历史剧场”,四川省雕塑艺术院原院长谭云的点评直击作品内核,他认为《收租院》的伟大之处,在于以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讲述人类共通的命运主题,让雕塑突破静态观赏的边界,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载体。

在国际传播与创新传承层面,华裔青年艺术家杨屹提出前瞻性构想:“应让经典从被瞻仰变为活态创作源头。”他建议联动理查德·泰勒团队等国际顶尖艺术平台,以全球视野阐释《收租院》的艺术史价值,使其成为国际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核心样本。

文物保护则是经典永续的基础。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透露,将借鉴敦煌壁画前沿保护技术,与刘氏庄园博物馆深化泥塑保护修复合作,“原创作者的创作细节,正是我们开展精细化保护的重要线索”。

刘氏庄园博物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开放姿态推进多维实践:既依托科技手段筑牢保护防线,又通过国际学术对话拓宽传播边界,让《收租院》不仅“活”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更“火”在当代文化舞台上,成为连接中外、贯通古今的精神纽带。

评论 1

  • fm55e8f0 2025-10-28

    国际舞台上的华裔艺术家,杨屹老师始终带着东方思考。《命中注定的相遇》让传统艺术在当代活了过来,这种传承太牛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