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史迹|经穴漆人:承载着古代经脉医学的密码,蜀地自古出名医,针灸之术天下闻

封面新闻 2018-08-22 15:12 42180

绵阳出土的经脉漆人

天回镇出土的经穴漆人

天回镇出土的经穴漆人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2012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经穴漆人,被学界一致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漆人模型。

其实,这件经穴漆人,并不是在四川的考古发现中独一无二的。

早在1993年,今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就出土过一件经脉漆人,头、胸、背、手部用红色描绘有人体经脉10多条,被认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络的木质漆人。但此件文物上只有经脉,无文字及经穴位置标记。

经络学说是中华医学重要的基本理论,更是与针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件漆人在蜀地问世,证明了早在西汉时,中华医学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原来一直觉得汉代的医术和巫术没有分开,通过这个经络漆人,我们能知晓当时的经脉学、针灸学已经非常发达,跟现在中医里的穴位基本区别不是很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三队主任谢涛说。

天回镇出土的经穴漆人

为何在中医经脉学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会相继在蜀地被发掘?这是否暗示着蜀地中医在当时独树一帜?

“四川是出名医的地方,包括在东汉的时候,好些都当上了太医。”谢涛介绍。

四川出名医,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可窥得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在针灸这一领域,更是名家频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东汉时的涪县人(今绵阳市区)涪翁。

涪翁

涪翁,古代医家名。西汉末、东汉初人。《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

在蜀地针灸方面,涪翁为见诸正史的第一位川籍医家。传言他治病不论贵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

《三台县志•方使》记载,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其中,《针经》著于东汉光武时期,为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可惜的是,唐代时,《针经》已亡佚,其内容、卷数皆无人知。

涪翁治病以针刺见长,其时代又远在华佗前,因此,他也是继扁鹊、仓公后,最先见于正式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

涪翁对蜀地中医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他在世时。涪翁生前曾将针术传授给程高,后程高再传于郭玉,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的一代名医。

郭玉

郭玉,广汉雒(今广汉北)人。史籍记载:“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天回镇出土的经穴漆人

郭玉医术高超,令人折服,其行医也多趣谈妙事。

汉和帝时,郭玉为太医。为检验他的诊脉技术,汉和帝使一手腕肌肤似女人的男子,与女子杂处帷帐中,令郭玉各诊一手,问郭玉此人所患何病。

郭玉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说“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让汉和帝叹为观止。

一件小小的经穴漆人,上百个密布在其上的穴位,凝结着一段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史。

作为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许有不少观众曾在展厅中好奇其为何能有如此高的地位。

因为,在这件经穴漆人背后,所承载的是古代经脉医学的密码,是探寻中医起源发展的重要历史物证。

还有一点,它在无言中,代表了蜀地医学灿烂辉煌的历史岁月。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