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年来,聚合平台迅速发展,为不少网约车司机增添了订单。然而,有聚合平台将订单层层转卖,各平台层层抽成,导致佣金一路攀升,司机收入不断缩水。据报道,有乘客实际支付98.11元,而司机端显示乘客付费仅为71.46元,司机实际收入52.17元。在这笔交易中,有26.65元不翼而飞。部分网约车聚合平台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暗中将乘客的订单转售给其他平台。(澎湃新闻)
网约车订单层层专卖,这原本是小平台取巧的生存之道。其背后的逻辑很好理解,相较于市占率一家独大的头部平台,大量的中小出行平台所拥有的司乘资源相对有限,有的“有车没订单”,有的“有订单没车”。为了提高供需撮合效率,提高服务响应能力,那么小平台自然就想到了“互通有无”“弱弱联合”,打通了后台数据和接单系统之后,订单得以在小平台间灵活跳转,这颇有化小为大、融为一体的智慧。
但诚如媒体所报道的,部分聚合平台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暗中将乘客的订单转售给其他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平台层层抽成,产生了司机到手收入与乘客实际支付费用差距较大的“阴阳账单”,损害了司机的权益……换而言之,上述所属的互通有无、一体跳转的过程,并非免费的,而是有偿的,乃至雁过拔毛式的。订单每被转包一次,经手的平台或曰出行服务商,就要收取一道费用。由此,车费被“中间商”一再赚差价,司机实得收入,越发受到挤压。
平台会从车费里抽成,这自然是行业惯例,其收费的依据,其实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也即订单中介佣金、技术服务费。那么以此量之,将订单层层转包的操作中,经手平台到底还有没有理由收费?毕竟,这个过程中,“中转平台”并未提供技术服务,而只有最终的“执行平台”才提供了技术服务,“技术服务费”只该由终端平台收取。至于说,“中介佣金”,是不是适合转手一道就收取一道,实则也很有待商榷?
2022年,交通运输部曾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要求主要平台公司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当时,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大致在18%至30%之间。此后,30%的比例成为业内抽佣的一条红线。一些订单在网约车平台中被多次转手,导致佣金比例不仅高于30%的红线,部分订单甚至超过了50%——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像是一场默契的共谋,不少中小平台间相互“做球”、彼此助攻,故意以内部循环来放大中间耗损,以此来掩饰违规抽成、超额收费的本质。
网约车订单转包,要跳出过程看结果,倘若其实际抽成超限、造成司机实得收入有失公平,那么就理应对此加以治理。
评论 28
fm9876578 2024-08-10 发表于四川
可不是很危险
苏记说事 2024-08-10 发表于四川
警惕中小平台的高抽成
fm2147128 2024-08-10 发表于四川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