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幻作品影视改编 雨果奖得主海漄这么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1-20 15:40 87356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见习记者 刘叶 摄影报道

如何看待科幻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对儿童阅读有什么建议?1月20日上午,新晋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家海漄亮相成都科幻馆,举办2024成都个人首场幻迷见面会。现场,他围绕科幻创作、IP改编、儿童教育等互动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海漄

作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的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创作了《时空画师》《血灾》《龙骸》《走蛟》《江之怒》等多部作品,尤其擅长创作历史性科幻创作。其中,《时空画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与科幻结合,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和“当时”故事。

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将儿童科幻纳入写作计划,海漄表示愿意为孩子们创作一些科幻作品,但不会过度限制自己的创作。他认为,儿童科幻作品并不一定必须具备科普功能,但在进行科普时需要注意“度”的把握,如多一些对真善美和科学的宣扬。

在海漄看来,通过科幻作品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敬畏感更为重要,而不是强制灌输科学原理。“通过科幻小说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好奇、敬畏就足够了,剩下的让孩子自由发展就好了。”

在儿童读物方面,海漄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只要是我们国家的正规出版物,不要出现过于血腥暴力等内容,那家长可以不用过多干涉儿童的阅读,因为孩子具有无限的可能。”

作为一名金融行业从业者,有没有考虑过将专业的金融内容写进科幻小说?海漄直言:“金融行业的很多专业知识并不适宜直接写入到科幻小说中,因为二者的贴合度并不是特别高。我对自己在金融行业的工作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我对金融的一些见解,也会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但我不会为了金融专门去写一部小说。”

海漄

谈及对科幻作品影视改编的期待,海漄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先把事情做出来,把事情‘做成’远比‘做好’重要。”他也呼吁大家对科幻改编影视作品有一定的包容度,“无论改编是否成功,都应该给这个行业更多的容错空间,因为一个好的影视作品是要经过产业链不断锤炼的。”至于以后会不会参与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海漄坦言:“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性在里面,我尊重影视行业的专业性,我个人认为我不会在中间做太多的干涉。”

同影视改编的态度一样,海漄对动漫改编也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对于二次创作者、编剧来说,他们要呈现一个完整的作品给大家,是需要有非常多的自主创作空间的,并不是说直接拿这个作品就可以了。电影、动漫跟科幻小说呈现的东西,有很多地方完全不一样,就像《流浪地球》,最初也只是一个2万字的作品。所以,就科幻小说进行改编,会对编剧和整个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