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谢惠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期。那时的冬天,是那样温馨,那样快乐,那样难忘。
当时农村缺衣少吃,单衣薄裤,没有电器取暖,冬天显得特别寒冷。每年冬天来临前,母亲忙着准备好家中的取暖用具——烘笼。那年代,每户人家都有烘笼。用细竹条先编一个底座,再把一个土陶的小盆子(泡菜坛盖子)放进去,用很薄的手指宽的青篾竹条围绕盆子,编成菱型图案的花样,在盆子上面的口子略收紧点,既方便盆子里加装燃料,在倒掉盆子里的残灰时,盆子又不会倒出来。最后,在烘笼口子上的两个对称位置,编一个半弧型的提手,像一个圆形提篮。烘笼既可防盆子烫伤手足和烤糊衣裤,又携带方便,老年人走到哪里,烘笼就带到那里。
那时,煮饭用的柴火全是秸秆,有时加点木柴、树枝等硬柴进去。硬柴燃烧快完时,用火钳夹出来,放进灶门旁边一个土陶罐里,我们叫煳渣儿。母亲平时煮饭,有了煳渣儿就要存起来,等到了冬天再引燃,做烘笼烤火的燃料。
冬天的早晨,母亲起床煮饭,顺便引燃煳渣儿,用火钳夹到烘笼里,再盖上锯木面和草灰一层,煳渣儿在烘笼里没有明火、明烟,慢慢发热升温。母亲用烘笼先烤热我的棉袄、棉裤,再给我穿好,我才下床活动。傍晚,母亲煮饭时又给烘笼加上煳渣儿盖好草灰,把每间床上的棉被铺好,放进烘笼。被窝烤暖和后,再给另一间床上的被窝烤暖。等我们上床睡觉时,被窝已经特别暖和了。
1966年,父母将70多岁的姑婆接到家里住。冬天,姑婆走动时,双手穿过烘笼的提手,捧着烘笼,胸前的围裙遮住烘笼烤手;坐着时,将烘笼放在两腿间,上面用围裙遮住双腿和烘笼,既烤手又烤腿,围裙起到挡风保温的作用。有时,我端一张小板凳,坐在姑婆对面,手、脚放进姑婆围裙遮挡的烘笼边取暖。这时,我最喜欢听姑婆讲她小时候的故事。
遇到雨雪天气,往往是白天小雨或小雪,将地面、房屋淋湿,晚上就飘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早晨,房屋、院坝、竹林、道路、田野都是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见到雪后,大人和小孩都很兴奋,在院坝、晒坝上玩堆雪人。
父亲搬出一张小方桌到院坝,我们用铁铲将积雪铲到桌上堆起来,先堆雪人的身子,再做雪人的头部,用两颗黑色的油串串做雪人的眼睛,找一张红纸,剪成半月型,贴在雪人嘴角处,很像真人一样。
我跑到生产队的晒坝上,看到很多邻居都出来了,大家以做雪人为乐,看谁做的雪人做得最好。有时,大人乘小孩不注意,将小孩的帽子摘下来戴到雪人的头人,引得围观的大人和小孩一片笑声。也有搞恶作剧的大人,抓一点雪捏成小冰,乘小孩子不注意,悄悄从颈项背后的领口处放进去,冷得小孩直叫。有的草房在屋檐下结成长长的冰条,我们摘下来,对着吹热气,冰条开始融化,滴下水珠,看谁手上的冰条最后才融化完。
冬天,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慢慢爬上夜空,照得大地明晃晃的,但寒气袭人,让人生畏。父亲叫我端一张独凳子放在院子中间,再用一只土碗装满水放在凳子上。第二天早晨,碗中的水结成一个大冰块。
那时,我没看过什么是冰激凌、冰棒、冰糕,看到碗中的水变冰块,甚是稀奇,双手捧着碗,让手中的热气将冰与碗脱离。再用一节两端相通的麦草,一端放在嘴边,对着冰块中间不断地吹热气,一会儿就化开一个小孔,用谷草穿过去,把冰块吊起来玩。
如今,家用电器如空调、取暖炉等早已普及,冬天已变得温暖。寒潮刚来,人们把昂贵的大衣穿在身上,不是为了保暖,而是象征生活的富裕。
【“时光”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2
yuriiiiiii 2020-12-31
很好呀
仙女下凡 2020-12-31
写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