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参赛作品充分体现创新设计与探索 建议更聚焦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9-09 14:39 42754

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

历时两个多月,从作品征集到专家评审,截至目前,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初赛评审工作已告一段落。本次大赛共征集参赛作品339件,其中135件作品脱颖而出挺进决赛。

本次参赛作品呈现出哪些亮点,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作品又为真实的数字乡村建设带来哪些启示?就此,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专家评审会成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型“三农”智库办公室主任、院首席科学家李晓。

参赛作品多元化、个性化

充分体现创新设计与创新探索

“此次参赛的作品数量多,其中有一部分作品质量比较高,参赛作品风格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竞争态势,较好地体现了各参赛队伍的设计水平。”李晓如此评价道。

谈到在整体参赛作品中看到的亮点,李晓认为,主要在于创新设计与创新探索方面。具体来看,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创新设计“宽度”无界,二是创新设计“深度”无限,三是创新设计“高度”顶天,四是创新设计“适度”立地,充分诠释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引领智绘未来”的大赛主题。

339件参赛作品中,有不少都让她印象深刻,例如“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促进稻渔双丰收”、“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设计方案”等等。而她最关注的两类作品,一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探索助力四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相关作品;二是在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探索助力四川加快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设计作品。

“因为这是目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瓶颈所在,也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关键所在。”李晓解释说。

关注粮食安全、农业生产作品较少

建议更聚焦现实问题展开设计

与此同时,李晓提到,此次参赛作品中多数偏重于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新设计,但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信息惠民服务等方面的参赛设计作品较少,特别是数字赋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及农业产业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成熟,数据已经成为我国继土地、劳动、资本等之后又一重要生产要素,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技术在我国的数字经济和政府社会化治理中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成熟模式。”李晓认为,这可能也是参赛作品更多集中在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治理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次,要想把乡村这个复杂的系统,借力数字技术进行模式化、规范化、简单化,将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作;同时,资金投入较大、成本较高,需要多元投入。因此,作品集中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复杂系统中的一次次尝试和实践,而数字乡村最容易找到突破点的,也就是从成熟的模式中找到探索数字赋能乡村的具体实践路径。

“我相信,此次大赛也必将会对四川省及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李晓对此充满期待。

同时,对于参赛者以及更多有志于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人,她也给出两点建议: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更加聚焦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产业副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污损化、城乡收入扩大化等现实问题开展重点创新设计;二是可以更加聚焦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内涵,开展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设计。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