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健康“第一杀手”,如何有效预防?来看专家解答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6-18 10:56 95042

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

我们在体检时,经常可以看到检查单上有“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项目,他们的高低预示着我们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低。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大众广泛关注。

心脑血管疾病是怎么得来的?我们能否采取预防措施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加强危险因素的管理,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此,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陶剑虹。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趋势,并且正在逐步年轻化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涵盖范围广泛的疾病群,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包括冠心病、脑卒中以及高血压病等。”陶剑虹解释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一组累及全身血管的疾病总称,当一个脏器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其他脏器的血管也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且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陶剑虹介绍,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患者人数高达3.3亿,疾病负担沉重,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

其中,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超过4/5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由冠心病心梗发作和脑卒中引起的,其中1/3的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的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成最大威胁,防控面临三重困境

心脑血管疾病往往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结果。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吸烟、肥胖、熬夜、久坐等等,都会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从血脂升高到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常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一旦发生临床事件就会遗憾终生。”陶剑虹表示,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减肥、戒烟和适当的运动很重要。

在他看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大多可防可控,在疾病发生前,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等措施来延缓或避免临床事件发生。对于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需进行治疗,避免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管控的核心环节,二级预防尤为关键

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卒中病史的患者是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5年内复发风险可达30%至50%,脑卒中患者5年内复发风险约为20%至30%。

“二级预防就是在生活方式干预和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调脂药物(他汀类)和降压降糖药物等可显著降低心梗和卒中复发的风险,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维持长期稳定状态、延长生存时间,但是目前在临床实践当中,二级预防面临诸多挑战。”陶剑虹告诉记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戒烟限酒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吸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加重病情。其次,药物治疗遵从性低也是一大挑战,很多患者在症状改善后就自行停药,但心脑血管疾病是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治疗。

长期坚持良好生活习惯和有效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患者药物的依从性高,二级预防的效果就越好。“以阿司匹林为例,它能显著降低心梗和卒中复发的风险,长期服用可持续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预防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降低死亡率。”然而,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比例较低,主要原因还是患者认知不足,常因胃肠不适或担心出血风险而停药。

患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剂量以及合适的剂型,陶剑虹建议,“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且最好选择肠溶片,这样药物在肠道里边溶解,同时药物最好在餐前服用,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损伤,减少胃肠道出血的风险,降低副作用。”

最后,陶剑虹提醒公众,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在患病后复发风险一直存在的,所以长期坚持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才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