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钻研机修钳工技术 他是行走纺织车间的“设备医生”|一线之光·探寻宜宾能工巧匠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5-06 18:02 162427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

开栏语

一线之光·探寻宜宾能工巧匠

产业是城市蓬勃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秉持建圈强链思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生态理念,推动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韧链强群,推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能源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辅助产业四大未来产业破局起步,构建起以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传统产业、四大未来产业为核心的“4+4+4”现代化产业体系。


4月底,宜宾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宜宾经济运行情况,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4+4+4”现代化产业体系表现亮眼,“4+4+4”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


在书写这张“成绩单”的人群中,有一批带领企业追光而行的企业家,有一批在生产一线坚守匠心的能工巧匠……


即日起,封面新闻将推出“一线之光·探寻宜宾能工巧匠”系列报道,讲述那些助推宜宾产业蓬勃发展的一线人物故事。首期故事聚焦4月刚刚获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的龙小强。

龙小强在纺练车间检查纺丝机。

今年42岁的龙小强是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纺练制造部责任工程师。他用24年时间钻研机修钳工技术,现已是机修钳工高级技师、丝丽雅集团公司金牌技师。在同事们眼中,他从一名普通维修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诠释了“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

位于宜宾市高县经济开发区福溪产业园的绿色低碳纤维素纤维高端新材料产业化项目。高县融媒供图



钻研技改 



他是企业首个

拥有“钳工技能个人品牌”的一线工人

龙小强所在的企业是宜宾轻工纺织产业的龙头企业,已在位于高县经济开发区福溪产业园的绿色低碳纤维素纤维高端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中,建成一条8万吨/年的粘胶短纤维生产线。

机器正在生产粘胶短纤维。

5月6日,“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8万吨/年的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处于满产生产的状态,车间内机器轰鸣。“安全监护人是检维修现场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午9点过,在厂区会议室,龙小强和其他几名管理人员为项目的“设备医生”团队开展安全生产收心和业务培训。

项目的“设备医生”们正在参加业务培训。

“‘设备医生’就是指我们这些检查维修工人。设备的检查维修是确保项目正常生产的基础。生产线上少一颗螺丝、断一根链条,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无法正常运行。”会后,龙小强带着一组检查维修工人,正式开始了一天的一线工作。

2001年,18岁的龙小强满怀憧憬地成为丝丽雅的一名普通维修工人。那时,恰逢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面对全英文操作手册和精密设备,这个技工校毕业的年轻人没有退缩。白天跟着师傅拆装设备,晚上在宿舍啃专业书籍,常常在车间待到凌晨两三点。

“当时师傅教我压榨机密封改造,我连续三天守在设备旁记录数据。”龙小强回忆,通过反复试验,他提出的密封结构优化方案不仅解决了原材料兼容性问题,更让“K浆”核心技术生产稳定性提升了30%。这项创新让他崭露头角,也开启了持续24年的技改之路。

据介绍,凭借勤学、勤问、勤想、勤练的“四勤”精神,龙小强先后考取高级钳工、技师、高级技师,斩获“宜宾市技术能手”“宜宾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第三名”“宜宾市五一劳动奖章”“宜宾市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工具钳工二等奖”等荣誉,成为丝丽雅首个拥有“钳工技能个人品牌”的一线工人。

如今,年龄不大的他,手掌上已经有了老茧。在企业生产现场,大家依然总能看到龙小强身着工装,往返穿梭于设备之间的身影,时而俯身检查设备运转动态,时而与工友讨论技改方案。他调校设备的精准度,常常令同事们佩服。

龙小强是企业首个拥有“钳工技能个人品牌”的一线工人。



破局创新



他24年间参与和主导完成40余项技术革新

采访中,龙小强带着记者走进了纺练车间。车间内,纺丝机正飞速喷丝。“你看,通过喷丝头丝束带出的水花,我们就可以判断纺盘的运行状态。”龙小强说,这是他经过长期摸索而总结的课本上找不到的检查窍门。在烘干机面前,他还可以通过观察机器内的纤维漂浮状态,判断机器是否正常运作。而这样的窍门,不止这一个。这些年,龙小强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一篇篇操作手册,还制作了巡检、检修标准清单等,供新员工参考学习。

龙小强可以通过喷丝头丝束带出的水花判断纺盘的运行状态。

“设备不会说话,但故障点会‘说话’”。这是龙小强的工作信条。据了解,24年间,他参与和主导完成“烘干机余热回收”“梯度纺盘改造”“提升帘滑丝板改造”等40余项技术革新,推动雅赛尔、洁净高白等高端纤维产品在老旧设备上实现量产,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同事们都说,他的工具箱里,装的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2019年,龙小强独创了“纺丝机纺盘系统检修不停车技术”,让企业每年减少因纺盘系统故障造成停车10多次,减少损失超50万元。

龙小强检查机器。

2023年,企业启动搬迁技改项目,近3亿元的利旧设备面临“带病上岗”风险。作为设备维修项目负责人,龙小强带领维修团队对1142台套设备逐一“体检”,他和工友们连续奋战90天,按时将利旧设备检查修复交付安装的同时,并额外修复阀门174个、再利用旧管道1200多米,硬是让“老古董”们在新厂区焕发新生。

同时,在精开棉设备改造中,他发现握持打手频繁卡料的症结,通过逆向设计研发出新型结构,不仅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还让原料利用率提高15%。这项创新被行业专家评价为“纺织机械领域的突破性改进”。在企业的纺丝机升级后,他又摸索出AB分类检修的新方式,缩短大检修停车时间,减少检修人员需求,从而提高设备运行线路。

龙小强(右一)和团队成员检查切断机动刀。



技术传承



他带领“设备医生”团队

完成20余项行业难题攻关

他从师傅手中学到的技术,他自己总结的经验,正一步步传授给年轻的工人。

采访中,记者遇到一组工人正在对切断机动刀进行检查,这是“设备医生”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一次例行检查。产品的纺练工序包括纺丝、牵伸、切断、精练、烘干、精开棉、打包、出成品。在这些工序中,切断环节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我们会检查动刀的锋利程度,包括有没有缺口、腐蚀等情况。这把切刀是丝束的‘咽喉’,如果切断不好的话,就会出现成品丝的长短不一,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龙小强说,他们对切断机动刀的检查一般是每4个小时检查一次,生产关键产品时则需要每2个小时检查一次。

1994年出生的维修工人肖伟,便是这组成员之一。他职高毕业后成为企业的纺车工,为了学习到一项更有技术性的技能,2年前转岗成为一名设备维修工人。“讲得再多,不如实践操作。”作为维修“新手”,在肖伟看来,龙小强“手把手”的经验传授,定期走进车间的培训,提升了他对设备的了解程度、认知程度。“干一行就要认真学一行,我要向前辈学习更多的技能技巧,成为一名优秀的维修工人。”

“一个人走得再快,不如一群人走得更远。”这些年,龙小强将多年积累的“望闻问切”设备诊断法倾囊相授。他建议推行的“专业化+专员式”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个性化成长路径,成效显著。他的徒弟杨超说:“师傅教我们修设备时,连扳手握持角度都要纠正。”

“设备医生”在生产车间参加业务培训。(资料图)

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现在,龙小强所在团队已有90余名“设备医生”,团队涌现出1名钳工高级技师,2名钳工技师、5名高级钳工。如今,“设备医生”团队已成为丝丽雅技术攻坚的主力军之一,先后完成20余项行业难题攻关。去年,关键设备维修效率提升60%。

“虽然现在都是机械化了,但是还需要我们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设备精度往往都是零点零几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不能马虎!”龙小强说,面对部门面临的老旧设备比较多、新员工比较多等问题,他和其他管理成员将紧抓团队成员的基本功,俗称“钳工三板斧”,以现场老带新、师带徒的模式,再加上理论培训、现场操作培训等形式,带领这支“设备医生”团队不断成长。

“目前我们的生产状态可以说是远超预期!项目一二期全面建成后,产品莱赛尔的生产规模将居于全国同行业第二位,产品广泛应用到服装服饰、家居家纺和医卫用品等民生领域!”据绿色低碳纤维素纤维高端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项目一期的8万吨/年粘胶短纤维生产线始终满产运行。一季度,项目生产的粘胶短纤维累计入库2.2万吨,优等品率达97%以上,累计产品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0.53亿元,制造成本持续受控。企业所开发的差异化产品雅赛尔受到客户广泛好评,拟开发的绿色生物基纤维莱赛尔也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年产5万吨的莱赛尔纤维产线又将为宜宾轻工纺织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评论 16

  • 珊·Ashitaka 2025-05-07

    点赞

  • 小米米 2025-05-07 发表于四川

    为工匠点赞👍

  • 愿它长久飘扬 2025-05-06 发表于四川

    龙小强的“四勤”精神是怎么炼成的?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