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印象中,文物工作者大多严肃沉稳,而风格时尚的吴石玉自我调侃“看起来不太像大众印象中的古籍修复师”。可正是这位看似“不搭调”的从业者,深耕古籍修复领域十八年,让近万页古籍、书画起死回生。
吴石玉
今年,吴石玉获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外型亮眼的“文物医生”,一边用指尖延续文物生命,一边通过自媒体账号“修仙女的小古书”向公众展示古籍修复工作的神秘与美妙。
“七夕”来临,在这个集合爱情、乞巧与晒书习俗的日子里,吴石玉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她与古籍修复工作的缘分。
与古籍结缘
练就“慢、静、等”修复心经
吴石玉的成长轨迹,早已与古籍修复悄然交织。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她在杜甫草堂旁边长大,母亲也从事文化工作,耳濡目染下,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小学习美术的吴石玉,在大学时选择了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四川省图书馆,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当回忆入行故事时,她说,“我从小学画画,对色彩比较敏感。”而她的专业也在古籍修复中发挥价值,“大众一般以为,修复是在补破洞,但在修复前后会有一些准备,比如修复用纸要跟原书页的纸张颜色相匹配,这就需要运用到美术功底。”
吴石玉正在修复古籍
吴石玉本以为,新人要先拿样书练练手,但师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古籍修复专家袁东珏,甫一入行,她就拿到了真正的古籍:一部清代晚期刻本。“师父是想培养我们的爱心,郑重对待每一本古籍。”吴石玉说。
第一次修复,预想中的意外接踵而至:沾水而化的纸张紧贴桌面了,怎么办?因前人修复后,书页已经无法打开,是硬拆还是有其他方法?
吴石玉很急,但师父让她别急,“师父说,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沾水的纸,用工具轻轻吸走水分,风干后就能揭起。粘连的书页,用水轻柔化开,也能轻松分离。”而这“慢、静、等”三个字,也成了她铭记至今的古籍修复心法。
就这样在修复台前坚守十余年,正当她以为自己会波澜不惊继续走下去的时候,2019年,一个自媒体账号的悄然诞生,让她走上了不同的古籍修复之路。
修书小仙女
用自媒体记录千年手艺
视频中的吴石玉,稳坐修复台前,清洁、滴补、控水,每一步都精准展示古籍修复的专业。
这是吴石玉想做且一直在做的事情:向网友科普真正的古籍修复。
“闲时刷视频发现,很多所谓的古籍修复,专业性并不强,甚至在对文物进行破坏。”吴石玉想着,其他人能拍,那自己为何不能?说干就干,于是,她注册了“修仙女的小古书”账号,并于五年前发布了第一条视频。
西文书除胶
自媒体账号,是她传播古籍修复的重要工具,能处理好很多别人处理不好的古籍,这种自信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技艺磨炼。她敢于在网上打破网友的“刻板印象”,证明时尚靓丽的形象和专业技术过硬,并不冲突。
谈及视频更新进度,吴石玉不着急,“因为古籍修复过程需要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个月。所以更新比较慢,但也有在努力做,让更多人看到一些正确的修复方法和遇到古籍问题时应该怎么处理。”
令吴石玉没想到的是,这个她心中的冷门专业,居然得到网友的热情关注。“留言里,他们问如何学习古籍修复,在哪里能够处理,甚至有学生让我推荐古籍修复相关学科”。那一刻,吴石玉被网友的求知、支持所感动,“这让我发现这项工作更多的意义。”
七夕晒书忙:
传承古籍修复需要新力量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是吴石玉的职责所在。截至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从不足百人增加到上千人,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
如何更好推广古籍修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除了网络科普,线下的活动吴石玉也没闲着。双胞胎女儿还在幼儿园时,她便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设古籍修复科普小课堂。“她们上了小学,还很自豪地给同学们介绍,我的妈妈是‘书医生’,是修复古籍的,我也应邀去给大一点的孩子们讲授古籍修复。”吴石玉笑着回忆。
线上的趣味传播,线下的科普活动,让吴石玉斗志满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她说。只有吸引更多人对古籍修复产生兴趣,才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生力量。
又是一年晒书日,吴石玉也准备参与到“晒书节”宣传中。古时,人们为何习惯在农历七月初晒书?吴石玉解释,“七月初的阳光不是很很烈,书拿出来翻一翻、晒一晒,去潮气、去虫蛀。”日照过强,温度过高,会造成纸张脆化、墨迹褪色。
“传统的七夕晒书,与我们现在古籍保护提出的‘预防性保护’不谋而合。”吴石玉所言的“预防性保护”,在如今体现在存藏环境控制、装具科技化、虫害科学治理等现代技术上。“科技进步,让传承更加精准高效,现在我们要做的,除了修复古籍,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古籍保护利用和优秀文化传承弘扬中来。”吴石玉说。
(部分图片据受访者)
评论 1
锁链 2025-08-29 发表于四川
我在博物馆见过修复师工作,那专注劲儿和吴老师一样,文化传承真得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