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
马克思主义如何融入中华文明,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9月28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科联指导,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发言。
本次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学术座谈和分组发言三个部分。研讨会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在致辞中表示,学术研讨会举办的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璀璨。当前,四川持续在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发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冷门“绝学”学科建设,遴选建设10所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9所全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推动形成“马”与“中”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研究阐发格局。
四川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胡卫锋在讲话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体现了各高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两个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未来,四川如何推进“两个结合”的研究?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芯在讲话中表示,四川将结合文化资源优势,深化中华文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践行“两个结合”、赓续中华文脉筑牢学理支撑。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主任赵培杰、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等专家学者围绕“两个结合”建言献策,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探索推动中华文明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密码。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在发言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在分组发言环节,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8位学者做了丰富多样的报告。报告中,有的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有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有的探讨《论广义红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绽放出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文化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