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严冬风正寒 转眼就是年丨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1-05 08:00 155551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在严冬腊月之中,冬季的第五个节气,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小寒,就随着萧瑟的寒风一起到来了。民谚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小寒时节冷气积久而寒,天气寒冷却还没有到极点,可在民间也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每年的小寒,一般在元旦过后的五六日。但成都的小寒时节冷不冷,并不看节气,重要的是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讲述中,在旧时成都,古人会在新旧交接的岁末十二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同时,小寒前后也恰逢腊八节,喝一碗暖暖的腊八粥,也成为了人们度过寒冬的“仪式感”。

南宋,夏圭《雪堂客话图》

竹烘笼取暖

老成都人的御寒好物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在流传的民谚之中,也能明白小寒时节的天寒地冻。在物质条件不那么丰富,取暖设备也不够完善的旧时,老成都还由此衍生出一个行当,那就是——卖火人。

烘笼(图源网络)

“在老成都,小寒时节,街头巷尾到处可以看到提到竹烘笼烤火取暖的人,这已经成了习俗。”刘孝昌说到,当年老成都家境贫困的人家,冬日里也衣服单薄,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竹烘笼成了度过寒冬必不可少的物品。竹烘笼结构简单,外面是用慈竹编织成有提梁的竹篮,里面装有一个黄泥烧制成的瓦钵。“若要烤火时,就从烧火煮饭的柴灶火膛里,夹几块有余火的糊炭放在瓦钵里,慢慢引燃先放在里面的炭,再用铁铲从灶中铲出些冷炭,围盖在糊炭上面,中间留出一个圆孔。”

刘孝昌回忆,烘笼里的炭火要是保存得好,在煮晚饭时启火可以一直暖到第二天清晨。除了小烘笼可以暖手,大烘笼还可烤脚。彼时的穷苦人家冬日盖的被子单薄,还会在晚上睡觉时,把竹烘笼放在铺盖下面,全家老小都靠这一个烘笼取暖。“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烘笼放在床上不稳当,一不小心踢翻,小娃娃就会被烧伤。所以旧时每逢冬夜的三更,走街串巷的打更匠,会边打更边高声喊:‘夜深了,小心火烛,烘笼提下床哦,不要把铺盖点燃啰’。”

随着日渐寒冷,旧时成都的街头还会出现卖火的小摊贩。据刘孝昌描述,卖火的摊贩大多是年纪稍大的婆婆大爷,因为这项行当不需要太多本钱,也常有买主光顾,一般在晌午过后出摊。

“一般就是摆个瓦盆或者一口铁锅,在盆和锅里先放些冷灰,上面铺些点燃的锯末和糊炭末,旁边再放个土瓦罐,装着青杠木炭渣,还有一个大簸箕盛满干锯末。”刘孝昌说到,卖火人在街头一坐就是大半天,要一直持续到深夜。卖火的婆婆和大爷有时就穿件棉袄,腰间扎根棉带子御寒,坐在瓦盆或者铁锅中间,等到人来买火。“虽是一两个小钱的生意,但到夜深人静时,总还有好几个买主提着竹烘笼来买火。”

农事不歇

为来年春天做好准备

天气虽冷,对于农家来说,农事活动仍不可放松。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虽然同在小寒节气,但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但在南方,却仍有农事要进行。

“在成都周边的农区,庄稼人已经忙着给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施冬肥了。此外,还要做好农作物的防寒防冻的工作,堆肥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农家人还会打扫好猪圈,为来年的春天做好准备。”刘孝昌描述,彼时的地里田间,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拿着竹篮子,随手捡拾牛粪,这就是堆肥要用的材料了。

刘孝昌还说,以前成都城郊的农民借着冬日不太忙的时节,还会兴修水利,筑渠补堰,翻晒池塘,打造好家禽家畜的猪圈牛舍,有时还会邀约亲朋好友换工修房造屋,烧制砖瓦或者补盖草房。

“成都人在农历十二月举行隆重的腊祭,不光是祭拜先祖,也是祭祀百神,感谢诸位神仙为农业做出的贡献。”再来,在农耕时期,经过一年的辛苦,农人们也迎来了可以喘口气的时节。“借此机会大家打打牙祭,放松过节。”

“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小寒已至,春节不远。其实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过年”的时钟就已经敲响了。不用多说,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临近了。

评论 10

  • 三台潼川镇胜丰村张宜乾 2023-01-05 发表于四川

    小寒转眼就是年

  • 苏记说事 2023-01-05 发表于四川

    小寒

  • 王衡 2023-01-05 发表于四川

    节气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