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罗一茜
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这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上,科学家们用脚步丈量雪域,文学家则以笔墨镌刻永恒。在青藏科考这座丰碑上,不仅有科学家攀登的足迹闪烁着光辉,更有观察者和记录者用笔墨留下的光芒。马丽华就是其中一名重要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西藏实现了巨变。中国藏学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西藏自治区文联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马丽华是其见证者之一。
8月中旬,封面新闻记者专访马丽华,畅谈她对西藏的感情。提到西藏,马丽华充满真诚的感恩,“西藏提供给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如此丰沛的资源和灵感,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通过转化,贯注于我们的文笔画笔之中;说西藏人民对我们是如何的热情和亲厚,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通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亲切面容传达的。 我走过、看过、写过的西藏各地,都是我的精神家园,都值得怀念。”
马丽华在“情系高原 感知西藏——韩书力、马丽华暨中国藏学出版社联合赠书公益活动”上(2024年)
用文学传递青藏高原的科学之美
1976年,马丽华怀揣理想奔赴西藏,开启了与这片土地长达27年的不解之缘。她的足迹遍布西藏农牧区,创作的大型纪实散文《走过西藏》四部曲成为经久不衰的现象级作品,为外界认识西藏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在生态文学领域,马丽华更是独树一帜,成绩卓著。她长期跟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用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艰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动人的文字。《青藏苍茫》《青藏光芒》两部重磅纪实作品,完整记录了中国科学界青藏科考的壮阔历程。与此同时,她不断修订“走过西藏”系列,补充地质、生态等科学内容,甚至化身“考古发烧友”,将西藏新旧石器时代的研究成果纳入作品。
可以说,马丽华不仅是西藏文学界的一个传奇,更是把青藏高原的科学之美介绍给世人的一名拓荒者。
马丽华
在读者圈曾有一个说法是,去西藏一定要先买一本马丽华的书。因为她的作品是打开西藏的一种方式。如今,虽然网络发达、信息爆炸,但是马丽华关于西藏的书写依然是深读西藏不可替代的典范之作。
在西藏工作27年后,马丽华于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调离西藏之后,马丽华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故地。她工作和书写的对象依然是西藏,跟西藏打交道,持续做关于西藏的工作,关于西藏她一直“在场”。“我这一辈子的工作时间基本都是关于西藏。当然,西藏给我的回馈也是丰厚的。回望过去几十年,我的经历非常丰富,我的视野得到极大地拓展。而且通过写作,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达给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纪实文学作家,近些年来虽已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在高原上奔走,但马丽华始终关注曾涉笔过的地区和人群,然后借助个人作品每一次再版之机,尽可能增补后续故事。马丽华说,“这四十多年也构成了这套丛书现实内容的时间线,或可在一定层面反映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西藏乡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变迁,可见大为改观的不限于城乡面貌和精神风貌,大时代所提供的机遇对于某些群体命运的改变,说‘百年不遇’‘千载难逢’并不过分。”
马丽华(左2)在“情系高原 感知西藏——韩书力、马丽华暨中国藏学出版社联合赠书公益活动”上(2024年)
“被科普的第一批受众” 逐渐被照亮
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青藏高原的全面系统考察。1976年,刚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临沂大学文学院前身)毕业的马丽华,怀着满腔热血豪情进藏工作。当时的她并未想到自己的文学生涯,之后会与青藏科考产生如此密切交集,并绵延至今。持续数年的科考活动,触发了科学大发现的连年“井喷”。“那是一场真正的科学启蒙运动,”她回忆道,“新发现、新知识不断涌现,冲击着每个人的认知边界。”尤其是曾为原始大洋,然后脱海成陆,最终隆升成河源的一部演化史。现已成常识,当时却是振聋发聩,一时间成为文学素材,文学青年们竞相写诗作文。
1981年调入《西藏文学》后,马丽华还亲眼见证了科学如何滋养文学:“当时收到大量以科考成果为灵感的诗作‘西藏曾经是海,高原从海底隆起’这样的诗句令人震撼。”1997年,马丽华受西藏自治区科委的委托“为青藏科考队树碑立传”,历时一年采访近百位科学家,完成《青藏苍茫》;后经多年持续跟踪,2018年又推出《青藏光芒》,继续书写探索者的传奇。
马丽华作品
从“苍茫”到“光芒”,不仅是两部作品的跨越,更是认知的飞跃。这期间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诸多谜团相继得以破解,作为在场者,马丽华说:“我们算得上是被科普的第一批受众,从那时以来直到现在,一直都在亦步亦趋地接受相关新知,所以说从苍茫一片到光芒四射,体现的还有作者在认知方面的主观感受:渐被照亮的感觉。”
马丽华作品
如今的马丽华仍通过作品再版的机会,持续增补西藏发展的新篇章。“写了历史人文的西藏再写科学人文的西藏,这是一种个人的完成,也是对青藏的一种交代和回报。作为一名科普受益者,马丽华被青藏高原的科学魅力所吸引,为探索者前赴后继的努力所折服。从《青藏苍茫》到《青藏光芒》,居然能够数十年跟进、记录这项伟业,何其有幸。”对于未来,马丽华说:“我自己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希望更多的人跟上来,更多人去传播,一起把青藏高原拥有的景观之美、人文之美、科学之美之壮丽传递出去。”
(图片由作家马丽华提供)
评论 1
筠连蒿坝镇蒿坝村张应飞 2025-08-17 发表于四川
都值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