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满月,挂在子夜光洁的松树杈上(组诗)

封面新闻 2020-10-19 20:03 33489

作者:杨启刚

夜宿同心村

同心村的夜晚,安静得清寂
孑身一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就连两只蟋蟀窃窃私语,私定终身
我都听得一清二楚,脸红心跳
田野里生长的,都是些不设防的野花与芬芳
一条名叫“凤啭”的小河穿村而过,也是悄声无息
河底低调的七星鱼,在半梦半醒之间
度过了又一个春夜。它的两个小伙伴
一只雄性野斑鸠,一只雌性布谷鸟
扑簌簌的翅膀,把夜空掀得无比美丽
此刻,我与永福的勾通交谈已经结束
明天,他的土地流转协议书将正式签字
大棚蔬菜的钢架与簿膜,即将安放
推门而出,硕大的一轮满月
早已挂在子夜光洁的松树杈上

老妪的签名

八十五岁了,骆世花老人
当着几个寨邻老太婆的面
第一次在我的贫困户走访记录本上
扭扭捏捏地,写下了她的名字
儿子和媳妇都外出打工了
她说老头子耳聋,嗜酒,不管事
两个孙子都还在村小上学
每天必煮的两顿饭,已经令她力不从心
这个家,她不管,谁管?
但那么大的年纪了,总感到日落西山
背过身去,她用衣角,悄悄地擦拭着
一个农村妇女夺眶而出的宿命

动员异地移民搬迁

我还是那句老话,家强,还是搬迁吧
你家的房子已经七十多年了
你看,瓦都掉了,木板也腐朽了
已经住了三代人,每逢下雨
堂屋里摆满了接水的瓷盆与木桶
叮叮咚咚的滴水声,让人揪心
你的儿子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
成绩优良,那可是你们全家的希望
九月份就要小升初了,城里的中学
怎么说也比乡镇的强,再苦上几年
幸福的日子,已经翘首在望
你看,城郊的异地移民搬迁安置房
多么漂亮,附近的菜市场,医院,学校
一应俱全,与山里的村寨是两个世界
就连屋里的家俱、电视机、洗衣机
都是免费发放,为了孩子的将来
搬迁吧家强,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儿子
那可是你们一家未来的星光

下村

每次下村看望贫困户
同事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去走亲戚
是啊,帮扶四年多了,说一点感情都没有
那肯定是假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看着他们,你不心酸才怪
当然,我主要指的是没有劳动力的老弱病残
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懒汉
日上三竿,都还没有起床劳作的酒鬼
每次看到他们醉醺醺地东倒西歪
只能是恨铁不成钢,黄泥巴扶不上墙
扶贫先扶志,是我们贴在心里的标语
特惠贷,产业扶贫,进城务工,移民搬迁
我们都会想尽办法,让他们早日摘下
贫困户的帽子,我们不想让这顶帽子
压弯他们的腰杆,不想让山里的阴风
吹灭他们已经升起的希望

梅雨时节的一天走访

又是周末,又来到大寨
——我所帮扶的村庄
急促的大雨和泥泞
也阻止不了我的牵挂
仍然是一户一户地走访
看看墙上的明白卡
被调皮的小孩子们摘下没有
望望圈里的鸡鸭,又长了几斤
寨子门口新建的文化广场上
小媳妇们正在冒雨分捡秧苗
叽叽喳喳的笑声,在这个早晨
鸟鸣一样婉转,清脆,响亮
来到文祖权家
他家的母猪又下了一窝猪仔
整整九头,憨态可掬
那还是去年立冬那天
免费发放给帮扶户的种猪哩
山上的科技杨梅已经熟透了
摘一粒丢进嘴里
甜蜜的味道溢满口腔
以前的酸涩味荡然无存
文祖权说,世道变了
就连这颗乌黑的杨梅
已经不是原来的杨梅,口感真好
就像越来越好的生活,甜到心里
赶在太阳落山之前
我要返回城里的异地移民安置点
还要走访一户搬迁户,唉
他们就像我的亲人,每户都要走到
摆摆龙门阵,了解目前还有什么困难
还有什么需要帮助
拉拉家常,就像我的兄弟姐妹
这一生,肯定不离,也不弃

灰喜鹊的小村庄

四年啦,就是闭上眼睛,我也能走完这座村庄
村口索二爷家有几分旱田,几分水田
李大伯家有几棵杉树,甚至于几蔸白菜
文四嫂家小女儿每月打工收入多少,有没有男朋友
骆三哥家那头走路摇摇晃晃的老母猪下了几头猪崽
就连大槐树上那只灰喜鹊悄悄爱上了黑乌鸦
我都一清二楚,了然于心
走在那些乡村的老屋下,曾经讥笑过我的那只花野猫
现在和我已经成了朋友,每次下村,几条小干鱼
那是我必须要带上的见面礼
就连那条红鼻子的下司犬,都晓得我的名字叫杨启刚
每次遇见我时,也不再汪汪乱叫
一黄二白三花四黑,它的狐朋狗友们
一年四季,都会摇头摆尾地把我送出村口

危房改造进了新房

兄弟,我也没有什么大礼送给你
这两床暖和的新棉被,这口新的电饭锅
甚至于几双竹筷子,几个瓷碗,一个盐辣罐
也都只是我的一点点小小的心意
你不善言辞,口拙,慌乱地接过我的心意
慌乱地,紧紧握住我的双手
粗糙的老茧,咯得我心疼
忍不住溢出的泪水,更加让人心酸
看了我们俩人在新房前手拉手的合影
第一书记拍拍我的肩膀,一声长嘘
“你们俩个,唉,真像一对兄弟”
转过身去,一滴泪水已经被风吹远

外出打工的小姑娘

才15岁,你就不听我的话了
还有两个月,你就初中毕业了
可是教室里,你的座位上空空荡荡
听说你去了浙江,瘦小的身体被机器淹没
但你的父母没有告诉我

我无言以对,你的父母,唉,真的无话可说
他们说,你一个月可以拿到三千元
还读什么书啊,读书有什么用啊
学习的大道理,我已经跟他们讲了几千遍
可是他们就是听不进去

他们只看到花花绿绿的票子
只看到眼前这一点点小小的利益
气得我真想甩给他们几个响亮的巴掌
打醒他们几千年的榆木脑袋
打醒村子里不爱读书的辍学之风

行与空

行走在村子里,有时寂寞得令人窒息
有时一天都遇不到一个人,有时遇见
也是一两个脚步蹒跚的老人
他们用浑浊不清的声音告诉我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啦

村子里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
就连村口那只口吐白沫的老黑狗
也都夹着漫不经心的尾巴
一拐一瘸地冲出村口
想去福建打打工,守守门,看看海

城南移民搬迁安置点

终于下山了,十八次动员之后
这里是城郊。我给他找了一份当保安的生计
又给她找了一份商场售货员的职业
八岁的女儿,已经转到了城区的小学
清脆的读书声里,长满了春天的绿意

他们脸上的笑容开始舒展
只是山里那朵流淌的白云,总是挂在窗前
久久不肯离去,还有老屋背后的
那两座坟茔,也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
石碑上的文字啊,每天都仰望着湛蓝的苍天

打工记

劝了四年,终于都外出务工了
一个在广东,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江苏
还有一对母女在浙江
他们的贵州普通话虽然是夹生的
但与人交流,也没有多大的语言障碍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这是我给他们灌输的思想,人不出门身不贵嘛
这是当地农村传了几千年的说法
你们也说,家里那几分蔫头蔫脑的簿田
也仅仅只够吃饭,穿衣,不饿肚子

现在,你们打给我的电话也都中气十足
“杨同志,每个月除了生活开支,还有几千块钱的纯收入哩”
就是春节回家过年,都是来去匆匆
腊月二十八九,才见你们风尘仆仆的还乡
正月十五未过,就要急着返回工地或工厂
“每天一两百的收入啊,我们不能误了工期”

下村记

去年年底,你们全部都脱贫了
达到了脱贫标准,那顶帽子终于可以摘下了
但我还是不放心,每个月至少还要下村一次
我担心你们返贫,担心一场大病
抑或一次突如其来的横祸
又重新回到起点

从单位到村里,开车来回需要四个多小时
至于步行,还从来没有试过,当然
也不能尝试,一条高速公路,一条省际公路
一条乡村小路,十几座山峰
已经高不可攀,不可逾越

每次下村,我都是归心似箭
看着在建的新房又添了一层
看着村里的卫生越来越干净
听说某某家又准备建新房了
某某家的大儿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现在是夏天,坐在村口的枫香树下与乡亲们交谈
明晃晃的太阳照得我心里暖暖的
抬头看着飘浮的白云挂在蓝天上
眼睛里便湿润起来,不知道是激动
还是一不小心,一粒红尘便掉进了眼里

我们单位的驻村队员

单位本来人就不多,严卫当第一书记去了
赵毅驻村,李开同驻村,涂云飞驻村
周宸宇驻村,吴邦剑驻村
就连刚刚人才引进的刘兴,也驻村了
单位一下子寂静下来

这些都是年轻能干的小伙子
但也都有了读小学的孩子
有了今年即将考大学的孩子
还有最小的一个
也在妈妈的肚子里怀了五个月

脱贫攻坚,是国之大事
你们看,走村串寨的,修路组组通的
危房改造的,引进项目的
就连此刻在田坝里帮助贫困户插秧
干得汗流浃背,热火朝天的
哪个不是手脚利索的第一书记
哪个不是走路咚咚直响的,我们的驻村队员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