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摄影 陈羽啸
青铜,淬火而生,炫丽流光,古人谓之“吉金”。当青铜重器沉睡于地下,千年后再度“惊醒”时,岁月给它们蚀刻了绿色的锈痕,这份沧桑的背后,其实是一段失落的文明。
6月18日,“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即将在盐源县举行。近日,在研讨会举行之际,主办方邀请到文化、考古、历史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汇聚到阿来书房,先一步为大家揭开盐源的神秘面纱。
在这场名为“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的圆桌论坛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段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等五位专家坐而论道,他们以《盐源 四川又一“青铜王国”》为题,畅聊盐源青铜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举世瞩目,他们独一无二的神秘造型让人浮想联翩。如今,在四川南部的盐源盆地,一片2000年前的墓葬群中,也有一大批造型独特的青铜器正在露出清晰面庞。近年来,考古工作人员在凉山州盐源县发掘出土石器、铜器、铁器、金器、陶器等万余件,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向世人展示出四川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后的又一处“青铜王国”。
周志清:地理优势让盐源青铜文化脱颖而出
当天的圆桌论坛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客串主持人,首先给大家介绍了盐源青铜器考古的最新成果。周志清最近20年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事成都-凉山区域考古合作项目,而从八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在盐源盆地进行相关考古发掘。
周志清介绍,盐源位于中国四川的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处于横断山区的北段。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承上启下的一个中间位置,而且有丰厚的资源,资源禀赋,优势很丰厚。盐、铜、铁都非常多。这为它后来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从2015年开始,我们在盐源盆地首先发现了距今5000年到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这个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填补了盐源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空白,同时打通了西北沿着川西到滇西的中间缺环,这是我们新石器考古的一个重要突破。二是我们最近几年在发掘的老龙头墓地。”周志清还称,这个墓地是在1987年就已经被发现了,1999年和200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先后对它进行了两次抢救性清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20年开始,受国家文物研究院委托,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以及盐源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它进行了3年的持续性发掘。周志清说:“这个墓地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西汉早期,出土了一些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为盐源盆地青铜文化在西南地区中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个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
孙华:盐源的铜鼓纹样会联想到金沙太阳神鸟
孙华教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此外还从事中国先秦史、中国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孙华教授说:“盐源我去过,它在西昌盆地、安宁河河谷的一侧。它地势高平,阳光充足,还有盐卤。从盐源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它是古代人们生息、从事农业生活的一个好地方。”
在圆桌论坛上,孙华从已有材料分析了当年的盐源“青铜王国”的社会形态,“从已经发表的资料看,老龙头墓地的墓葬很密集,是有规划有安排的一个墓地。墓地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说明墓葬主人的社群也相当复杂,有社会的分层,至少分为三个等级,甚至更多。”
孙华教授还称,在随葬器物方面,盐源出土文物与云南地区也有明显的相似性。“以盐源的青铜鸟柱为例,有的墓葬一下子出土好几个这样的东西,在大理州博物馆可以见到一大堆这样的铜器,所以两地也很可能有一些关系。”他还表示,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也展现了盐源的古蜀先民对青铜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其实这些青铜器比较粗糙,没有以后的滇文化那么精致。也可能是为了随葬,才没进行进一步的修整。但即便如此,我们看到有一些青铜器已经很精彩了。”
孙华还注意到,盐源青铜器里既有西南地区常见的铜鼓,也有具有北方传统工艺的器物。其中,盐源出土的铜鼓形状朴拙,纹饰简洁,鼓面正中有太阳纹,围绕太阳纹还有四只飞翔的翔鹭。“看到这个铜鼓纹样,就联想到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即四鸟绕日金箔。这样的装饰在西南铜鼓上普遍存在,有四只鸟的,有八只鸟的,还有十二只鸟的。总体看来,盐源这个地方是古代交通要地,是古代文化的一个走廊。”孙华教授说。
李水城:盐源青铜文化与当地盐业资源有关
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2022年4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的研究方向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是该领域的顶级专家。盐源出土的青铜器也引起了这位考古大咖的强烈兴趣。在李水城教授看来,盐源偏于四川一隅,直到现在,去盐源的道路也并不好走,在交通条件更为恶劣的古代,通往盐源的交通线路是如何打通的,这里如何成为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值得深入思考。
李水城教授介绍,1987年,四川著名学者、考古学家童恩正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在这篇文章中,童恩正以广阔的视野,将中国从东北到西南这个大跨度的半月形地带古代文化做了精辟总结。他说:“我之所以列举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说明,盐源正好处在这条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间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上。童恩正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盐源这些文物还没有出土,因此他也没意识到盐源在这条通道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今天回过头来看,盐源应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李水城教授做盐业考古多年,因此他很肯定地说,盐源青铜文化的发达与当地的盐业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盐源的名字与盐有关。盐源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盐床和盐泉。历史文献上也有记载,汉代当地就设有盐官。李水城教授称,直到今天,盐在盐源的工业生产中还占有重要地位。“盐在古代国家的财富积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时甚至占到国家赋税收入的一半以上。正是因为有盐,才能积累大量财富,进而促进盐源青铜文化的发展。”
李水城教授谈到,北京大学科研团队曾对盐源铜器做过检测,结果显示这些青铜器有两类不同的因素:一类来自西北地区,与欧亚草原的铜器有相同之处;另一类制作工艺属于“西南夷”的传统。他说:“最近盐源新出土的器物中,有类似于带勾矛的东西。类似铜器在欧亚草原、阿尔泰到中国西北地区都有发现,值得关注。”此外,盐源还发现有大量马形象的小青铜扣饰,是缝在衣服上的装饰。李水城教授说:“在贝加尔湖西南侧的图瓦共和国,发现了两个大型王陵,在2号王陵出土有类似大小的野猪扣饰。这个细节也让我们联想到盐源和西北地区的文化联系,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遥远的北亚和欧亚草原。”
段渝:创造青铜文明的笮人与蜀人联系紧密
盐源青铜器不仅有着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同时也具备难以估量的人文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段渝,就从“西南夷笮人的历史文化”的方向谈到了盐源地区发掘出的青铜文化,其创造者或主人到底是何面貌。他说:“实际上,在老龙头墓地被发掘后,我们就认为其可能和笮人有关系。在很多历史文献中,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有记载,在西南地区有一支族群非常强大,叫做‘笮人’或是‘笮都夷’。”
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彼时活动在这个大舞台上的民族有夜郎、滇、邛、笮、昆明等民族和更多不知名的小部落。西汉时期,中央王朝曾在盐源设置了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当时盐源的名字叫“定笮”。这个名字,与当时生活在盐源地区的族群息息相关。
笮都,中国古代西南民族,是西南夷的一支。笮都的分布范围较广,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从北向南的迁徙历程。段渝说,按照《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记载,汉代有定笮、笮秦、大笮、姑复四县为笮人分布区,定笮就在今盐源盆地。“笮人活跃在盐源的年代,刚好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的青铜文化,还有墓葬的年代基本上吻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其就是笮人。”
段渝教授介绍,自古笮人和蜀人联系紧密,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汉代时,在成都有一个名叫夷里桥又叫笮桥的地方,其实就是笮人居住的地方。“说明在汉代的成都,居住了很多笮人,且专门有笮人居住的区域。”段渝教授还提到了史籍中出现的“笮马”。他说:“这说明当时在盐源是有畜牧业的。笮马在汉代很有名,成都商人就到这儿来,获取笮马回去卖,以此殷富,可见这是西南地区很重要的物产。《史记》说西南夷出名马,这个马就是笮马。”
阿来:盐源青铜器可以重构昔日笮人生活场景
参加当天圆桌论坛的几位大咖,阿来是唯一的作家。他热衷到广阔的西南山地、峡谷中奔走,汲取写作素材。尤其是在横断山脉北段一带跑得比较多。“在我的写作里面,对阿坝甘孜这一带取材比较多。但是写作也需要对比和参照。所以我自己活动的足迹涉猎的区域比我写作取材的领域要宽——沿着横断山区,从四川到云南,乃至到中越边界。这其中,我去盐源、西昌,去得比较多。”
在谈到川西地区,经常会有人使用一个名称叫“藏彝走廊”,阿来提醒说,“我觉得至少要加上‘羌’说‘藏羌彝走廊’。因为有‘羌’这个称呼的时候,还没有‘藏’和‘彝’,至少是文字上或者群的称呼上,还没有。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把‘羌’字在表述上省略掉。”而说到盐源的族群,大家都讲笮人。这个族群有着怎样独特的生活方式?阿来提到两点,一个是笮人用石头建筑,在《西南夷列传》中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的记载。另外一点就是他们把竹子编起来架桥。“因为笮人居住的地方大江大河多,高山峡谷多。我小时候在我们家乡就见过竹编的溜索桥。”
在此次圆桌会议上,阿来认为,今天我们理解民族文化,考察一个地方的文明,除了去研究当地人唱什么歌,穿什么衣服等等之外,“更重要的研究入手点,应该是生产方式。因为生产方式才决定这个文明所达到的程度,生产方式也决定一个文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方式。因为生产跟交流有联系。所以盐源这批青铜器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们一定会告诉我们与此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今天更有根据地想象、复原、重构笮人曾经生产、生活的具体场景。尤其是盐源这个地方,是研究‘藏羌彝文化走廊’族群文化转换的一个特别好的样本。”
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阿来对考古发现一直保持高度密切的关注,他坦言自己在考古界“有不少亦师亦友的朋友,我经常会跟这些朋友出去看一些考古发现。前些天我还跟三星堆老馆长肖老师去看了三星堆最新考古发掘,还准备去一下稻城皮洛。什么时候再去盐源,我也非常期待。”
评论 2
中天镇宝盖寺村驻村队员宋道志 2022-06-17
青铜,淬火而生,炫丽流光,古人谓之“吉金”。
fm1778061 2022-06-17
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