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现代人都知道龙是不存在的,何来龙骨?但古人的世界观中,占据着主流的是相信龙真实存在。古代文献特别是中医古籍中也因此留下大量关于龙骨的记载。那么古人所谓的龙骨,或者说中药里的龙骨,到底是什么动物的骨头?
△恐龙化石。文康林摄
龙骨是什么骨?
龙骨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该书记载,龙骨是龙死后留下的骨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同意此种观点。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看法,陶弘景认为,龙骨“皆是龙蜕,非实死也”。就像俗语所谓“鹿蜕角,蛇蜕皮,蟹蜕壳”一样,龙骨则是活龙蜕脱的骨骼,并非龙死后留下的尸骨。唐人李肇《国史补》称:“春水至时,鱼登龙门,蜕骨甚多。”如此看来,龙骨也被认为可能是鱼骨。
除了以上三种观点,还有第四种观点认为,龙骨是石头变化形成的。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记载:“间尝过晋、蜀山谷,为访所产龙骨之处。岩石棱峭,溪径坟衍,则有垒垒如龙鳞,隐之如爪牙者,随地掘之,尽皆龙骨。岂真龙之骨,有若此之多,而又皆尽积于梁益诸山也?要皆石燕、石蟹之伦,整气化成形,石化而非龙化耳。”注意这种观点认为的“石化”,并非我们现代古生物学讲的化石。倪朱谟曾去山西、四川等山谷中考察龙骨,认为龙骨并不是真龙的骨头。他能质疑此点,可以说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小步,不过他并没有否认龙的真实存在,反而认为龙骨是石头“整气化形”而成,如清代学者张秉成《本草便读》中所讲的“山谷间所生嫩石,得龙交感之气而生,其形相似”,这一下在认识层面又倒退了两步。
现代学者流沙河先生根据《史记·河渠书》“穿渠得龙骨”五字推测,“古人所谓龙骨应指包括恐龙在内的多种爬虫类化石。”他在《书鱼知小》一书中这样写道:“记载最详者当推明代的《五杂俎》云:‘司徒马恭敏治河日,于淮济间得一龙蜕,长数十尺,鳞爪鬐角毕具,其骨坚白如玉。’可注意者‘长数十尺’,非恐龙不可。”
△恐龙化石。文康林摄
流沙河先生的认识是非常准确的。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龙骨的定义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2020年修订的最新版药典延续了此种对龙骨的定义。前者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一般称为龙骨,又称白龙骨;后者“象类门齿的化石”,即各种象牙化石,一般称为五花龙骨,又称五色龙骨。这些化石主要产于距今约2400万年至520万年的中新世的第三纪沉积岩如泥质岩、粉砂岩及第四纪沉积物中。
龙骨入药与被除名
龙骨从被《神农本草经》收录开始,就被当作一种中药材。
龙骨的产地,以山西、四川、重庆等地为主。华佗弟子吴普在《吴普本草》中记载:“龙骨生晋地,山谷阴,大水所过处,是龙死骨也。”《名医别录》记载,(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陶弘景说,龙骨“今多出梁益、巴中”。四川是古代梁州、益州的主体,重庆则是古代巴地的主体。南朝宋药物学家雷敩认为,龙骨产地,“太原者为上”。唐代药学家苏恭认为,“今并出晋地”。北宋药物学家苏颂也说,“今河东州郡多有之”。
龙骨的品相,以五色龙骨(五花龙骨)为佳。陶弘景认为,“作白地锦文,舐之着舌者良”,即有彩色纹路,以舌舐之有吸力的为良品。吴普认为,“色青白者良”。雷敩《雷公炮炙论》记载:“其骨细纹广者是雌,骨粗纹狭者是雄。五色具者上;白色、黄色者中,黑色者下。”苏恭主持编修的《唐本草》认为,“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
△恐龙头骨化石。文康林摄
《中药大辞典》记载,龙骨药性甘、涩、平,具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等功效。主治癫狂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等。
以古生物化石入药,不只古代中国人这样做,其他古代文明也普遍存在过类似情况。到底龙骨能不能治病,不太清楚,但有些假的龙骨并不是化石,而是普通的兽骨,以这类龙骨入药,就如像炖了一块骨头,多少会有一些营养价值。
不过,由于龙骨属于古生物化石类,我国对古生物化石做出了一系列的保护,考虑到龙骨的不可再生性及其蕴藏着大量古生物信息和考古价值等问题,1977年之后的各版药典已经将龙骨除名。2020年最新版药典中,龙骨被归为“未收载的药材和饮片”类。现代药理也在研究龙骨的替代品。
△大象化石。文康林摄
龙骨与甲骨文的发现
实际上,龙骨的来源相当庞杂,相关研究人员已经从龙骨中找到了数百种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其中肯定也包括恐龙化石。如上文提及的“穿渠得龙骨”、治河得“长数十尺”的龙蜕,还有北宋药物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西京颍阳县民家,忽崖坏,得龙骨一副,肢体头角悉具。”这些所谓龙骨,无疑就是恐龙化石。
有些龙骨来自猛犸象骨骼化石及各类象牙化石,还有的来自牛骨、马骨、鹿骨、象牙、龟甲等,甚至人骨,远远达不到化石的标准,严格来说已经算是假货。更有以古矿物质冒充龙骨贩卖,清代医家吴仪洛《本草从新》记载:“人或以古矿灰伪之。”甲骨文的发现就与商贩以兽骨、龟甲冒充龙骨相关。
△猛犸象化石。文康林摄
学界普遍认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晚清官员、金石学家、鉴藏家王懿荣(1845—1900年)。然而,关于他发现甲骨文的具体过程,则流传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据刘鹗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地区出土了一批龟版,这些龟版被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的古董商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被运到北京出售。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对收集古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从古董商那里以高价购得了这批甲骨。
另一种流传更广的说法就与中药“龙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龙骨具有药用价值,可以用于治疗咳逆、泻痢和便血等病症。由于要辨识龙骨真假非常困难,古生物化石又非常难得,渐渐也有人用包括甲骨在内的各种哺乳动物骨骼而非化石充作龙骨,用作药材,安阳地区甚至有人世代以此为生。在这个过程中,甲骨文的资料无疑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因身患痢疾,在令人从药店买回的龙骨中,偶然发现了古代文字。
△德国收藏的甲骨文。德国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藏, 图据Dr. Meierhofer
王懿荣凭借自身深厚的金石学造诣,认定这批甲骨上的文字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于是他开始重金收购有文字的甲骨,逐渐引起学界重视,可惜王懿荣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甲骨文,就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时自杀殉国了。
在带文字的甲骨价格上涨同时,商人们为了垄断货源,故意隐瞒甲骨出土地,人们一度以为这类甲骨来自河南汤阴。后来经过罗振玉多方查询,才最终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正与文献中记载的商朝后期的殷都吻合。而后,以安阳小屯村为中心的殷墟遗址被发掘出来。此后,考古人员又陆续在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发掘到有字甲骨。自殷墟发现以来,我国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不得不令人感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片“龙骨”接续了中华文明。
评论 14
海之声 2024-03-22 发表于四川
想不到中药里还有这么传奇的故事。
远方思绪 2024-03-22 发表于四川
学习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真有趣。
fm_17036 2024-03-22 发表于四川
现在看古文,感觉像是解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