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卫生 真材实料 成都“粽子一条街”95岁马婆婆的生意经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6-14 12:02 33933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戴竺芯 实习生 丁晗 摄影报道

6月9日,一场大雨浇灭了暑热,却没浇熄成都市民出街买粽的热情。

上午11点过,金牛区马鞍路“粽子一条街”,食客攘来熙往,寻觅着心仪的那一味。马婆婆手工鲜粽摊位前,几名顾客停下挑选的脚步,围着一位包粽的银发婆婆拍照。他们认出了老人的身份——“粽子一条街”四位“创始婆婆”之一,95岁的周启玉。

马婆婆本名周启玉,丈夫姓马,周围的人都叫她马婆婆。95岁的她已经很少亲自包粽,今天“破例”出手,是为一个帮衬了她十多年的老顾客。

拿起粽叶挽成锥形,再填入糯米,最后用彩绳缠绕、扎紧,周启华包一个粽子需要一分多钟,比年轻人慢了不少。当天,她只包了30多个,就坐在一旁看着店里顾客不绝,后辈们忙碌不停。

这番欣荣景象,是她29年前亲手打拼出来的。

1980年,周启玉退休了。她和丈夫每月退休工资一共77元,两人生活不愁。没想到的是,1992年儿子下岗,生活变得拮据。为了贴补家用,她找来了邻居李婆婆、梅婆婆、任婆婆,开始包粽子“创业”。

周启玉包粽子的手艺是在重庆巴县(现重庆市巴南区)老家学到的。没有花哨的内馅,留住食客的秘诀只有8个字——清洁卫生、真材实料。

“粽叶很脏,要翻来覆去刷洗好几遍。”周启玉说。糯米要选质量好的,还要把里面的的碎糠和小石子一颗颗挑干净。她们只卖白粽、红豆粽两种口味,没想到第一次出摊就卖光了。

搭伙做了两年后,四位婆婆开始单干,生意也随着“粽子一条街”的人气聚集变得越来越好。凭借粽子,周启玉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如今,“粽二代”、“粽三代”接过摊子,维持着生意的隆兴。

周启玉不会阻止顾客拍照,也不怎么回应他们的询问。她只是静静地坐在摊位对面,看着人来人往,闻着粽叶飘香。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