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兴到眉山 东坡海棠回家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1-04 14:30 102423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东坡海棠归故里。

11月4日,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东坡盘陀像前。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从宜兴市政协副主席洪雅手中,接过东坡海棠。

这批来自江苏宜兴的西府海棠新苗,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了苏轼的家。

一年的约定 从宜兴到眉山

2024年11月29日,由眉山联合宜兴开展的“海棠无恙,东坡依旧”主题文化活动,在宜兴海棠园举行。双方约定,依托现代花木培植技术手段,分枝培育后移栽眉山三苏祠。

今年春天,眉山市住建局和三苏祠博物馆的园林专家再赴宜兴,与当地同仁一道,从宜兴海棠园900多岁的西府海棠母株上,通过高枝压条技术成功培育新株。

“这株东坡海棠在原址不断发出新芽,代代成长,历经900多年,十分难得。”三苏祠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宜兴当地一年的精心培育,新苗培育成功,长势喜人。

“今天,宜兴的同志们不远万里,亲自护送海棠新苗来到东坡老家栽植。从选枝到培育再到今天的眉山归家,恰似一次文化传承在当代的接力,成为了两地携手践行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眉山市副市长李建兴说。

图为东坡海棠归故里。 李庆 摄

常以花自喻 东坡钟爱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常以花自喻,尤其钟爱海棠。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在黄州寓居定慧院期间,在附近突然看到一株海棠,触景生情,写下《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在这首诗中,海棠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它还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名花海棠不被当地人所识,见于草木杂生之中肆意生长,正如此刻身处在黄州的苏东坡,有一种深深地流落之感。

相传苏东坡在宜兴游历期间,与当地和桥闸口名士邵民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元丰七年(1084年),邵民瞻新宅落成时,苏东坡还前往祝贺,并手书“天远堂”。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再次来到天远堂,还带来了一株海棠,亲手植于邵氏庭院。苏东坡在后来的书信中,也十分惦念这株海棠,每每提及“海棠无恙乎?”,学生则答:“海棠无恙。”

海棠归故里 他是人们心中的“海棠”

而东坡与宜兴的缘分不止于此。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进士的苏轼在琼林苑宴会上,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一见如故,并订下了“鸡黍之约”(约定来宜兴卜邻而居)。据史料显示,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东坡就曾多次来宜兴游历。宜兴的山水之美,民风之淳朴,让苏东坡深深着迷。他在这里买田置业,甚至有意终老于此,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

岁月流转千年,苏东坡手植的海棠历经风雨,虽经磨难,却依然傲然挺立。1952年,海棠主干被台风刮断,后继生枝干,叶茂花盛。1982年,在邵氏后裔邵伯棠先生的奔走下,当时的宜兴县政府拨款在海棠树四周建围墙,辟为海棠园。如今,每到春天,海棠花开满园,成为人们追忆苏东坡与宜兴情谊的场所。

“通过东坡海棠,似乎可以看见,900多年前的一个春日,手揣海棠的东坡,在闸口永定里那条弯弯曲曲的田埂路上走来。”宜兴市副市长刘英说,东坡先生的“饮茶三绝”——提梁壶、阳羡茶、金沙泉,已经成为宜兴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今天,是一株海棠千年情谊的‘归乡’。”

当天上午,与会嘉宾将来自宜兴的海棠新苗,移栽在了三苏祠内。

图为与会嘉宾移栽东坡海棠。 李庆 摄

评论 1

  • 卟噜他爹 2025-11-04 发表于四川

    东坡回家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