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诗人遇见一座山 作家凸凹用24年为“天府脊梁”立传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17 21:34 103083

发布会现场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很多人对龙泉山的印象,停留在成都周边的桃花故里与城市后花园。然而,诗人凸凹历时24年写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龙泉山传》,则彻底重构了这座山脉的宏大形象。10月17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龙泉山传》,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首发。

《龙泉山传》

踏勘千里,将“家山”写进生命

龙泉山,全称龙泉山脉,北起绵阳安州,南至乐山五通桥,纵贯5市28区县,绵延300公里。它是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天然界碑”,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亦为蜀水出川入长江的必经咽喉和蜀道出川去中原的必由之境。

82.5万字的《龙泉山传》(上下册)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书中以起于绵阳止于乐山,长达300余公里、纵贯5市28区县的龙泉山脉为对象,用非虚构随笔文体形式讲述其古今人文地理的有趣故事,是一部首写龙泉山脉的书。

作者凸凹的创作,是一场长达24年的生命奔赴。他在后记《“家山”龙泉山》中写道,他长于大巴山,自1992年移居龙泉山下,32年的光阴已将他与这座山紧密融合。这份生命羁绊深沉而决绝——其父埋骨于山脉主峰长松山,而他本人亦在诗中立下遗言,死后将骨灰撒向龙泉山,真正实现了“骨肉归山”。

在24年间,他无数次踏遍600里龙泉山,攀登主峰、叩访山水、蛰居山脚、记录风物,使书写超越了空洞的地理描述,充满了生命的体温。作为桃花诗村村长,《龙泉山》主编,他更是以山脉为对象,策划实操多种活动,用介入、互动的方式与山脉融入一体,共同生长。凸凹,有凸有凹、凸连着凹,恰如峰谷相承、山水相依。一如其名,这位“自带山缘,命相属水”的诗人,将龙泉山的那份“山性”与气韵融入自己的生命肌理与字里行间。

凸凹钩沉史书方志,经由细致严谨的文献学考察与谱系学梳理,以龙泉山的口吻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地理形胜与历史沿革问题。一卷靛青史册徐徐铺展,在凸凹的“山性”叙事中,龙泉山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换。

凸凹给读者签名

双“我”复调、文体“混搭”

《龙泉山传》解锁传记新写法

对一条体量大、文明化程度高,地涉5市28个区县的苍苍山体,怎么写才能把她的前世今生描摹到家,浮现到位?凸凹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深度探索。他创新地采用了“双第一人称”叙事:一个“我”是山体本身,从寒武纪起讲述自身的形成与演化;另一个“我”是作者,用散文、诗歌、纪实乃至小说化的笔法,分享踏勘中的所见所感。

全书囊括散文、随笔、纪实文学、诗歌、评论,乃至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化入化出式入定。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家嘉楠按图索骥,跋涉守望,为全书提供了两百多张摄影图片,构成了山性十足的摄影语言,将龙泉山脉的韵味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将一山之主传,化为二水奔流、一路蜿蜒、百城千人的生命交响,是一种跨文体非虚构写作的新尝试。

阿来、梁平点赞:一部具有博物学与自然文学新方法的杰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在序言中盛赞此书,他提到自己“乐而忘返”地阅读,并指出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这条古称“分栋岭”山脉中段的书写,凸凹揭示了它如何“既区隔又勾连”四川的平原与丘陵。阿来认为,《龙泉山传》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拓展:“以科学的方法重新打量与书写人和人群所存身的环境,这使得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托物寄意,成为一部具有博物学与自然文学新方法的杰作。”

诗人梁平说,“古人编撰《山海经》遗漏的龙泉山,后人凸凹以《龙泉山传》作了酣畅淋漓的补缺。这话半是玩笑,半是严肃的评估。龙泉山不在三山五岳之中,如果要罗列祖国的名山,估计龙泉山在前一百也看不见名字,但是因为凸凹的《龙泉山传》的出现,作家凸凹抬举了龙泉山,龙泉山抬举了作家凸凹。”

梁平还特别注意到,凸凹把龙泉山视为“家山”,“凸凹并不是成都人。不是龙泉驿的原住民,甚至龙泉山脉300公里跟他自己的家乡没有一点关系。这样的指认,作为一个外乡人并不容易,但作为一个作家却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故乡的“家山”。其实每一个优秀作家的写作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背景。”

凸凹在龙泉山(摄影:嘉楠)

将龙泉山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可以拿来生活”

在后记中,凸凹坦言其创作的雄心与谦卑:“《龙泉山传》哪怕只能成为龙泉山脉这部百科全书的一个目录,一众索引,吾心足矣,吾愿了矣。”他知道,将一条活态的山脉事无巨细地写尽,是连时间大河也会“望山兴叹、皓首穷经”的伟业。

一些山是只能拿来仰望和遥想的,而龙泉山则是可以拿来生活的。凸凹的《龙泉山传》以独特的视角,将绵延的龙泉山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如此相看两不厌,恰是生命与土地的深情互鉴。山因人的凝视而获得叙事,人因山的滋养而成就诗篇。与凸凹相识二十多年的梁平表示,凸凹就像是龙泉山一样敦厚、踏实,而这敦厚、踏实里又包裹了巨大能量的风暴。他以步履丈量岁月,更以“桃花诗村”为契,主编山志,策划雅集,实现人与山的相看两不厌,成就生命与土地的深情互鉴。这部《龙泉山传》,便是这场对话最动人的见证——既是一座山脉的生命史诗,也是一个文心的永恒栖息。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