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没有哪一个年份如2025年这样,让人惊讶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DeepSeek、人形机器人惊艳“出圈”。看似狂飙突进的科技浪潮,背后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也就是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着新质生产力持续输出新的动能。
不仅是一两个新兴产业的凸显,要使我国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持续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因此,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路径,进而实现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且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的关注点,“我国虽在高铁、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业链韧性与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史浩飞代表更进一步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融合,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形成 ‘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而史浩飞工作的城市——重庆,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到202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
“
三措并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作为一名来自科研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结合日常工作和调研发现,当前,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机制不畅、人才流动与培养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迈向更高能级。
如何破题?
史浩飞建议,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协同攻关机制。
“比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明确企业的牵头责任,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闭环机制。”他提到,通过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未来产业技术布局投入。
可以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不过,在转化方面,依然存在产业化风险较高,社会资本不敢投、不想投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成果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效率。
史浩飞建议,可从完善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入手,“比如,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明确所有权、收益权分配规则,激发科研人员转化动力;加快建设国家级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评估、商业化验证等公共服务;发展‘耐心资本’和科技保险,覆盖转化早期高风险环节。”
史浩飞(左一)在实验室内工作。
同时,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人才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史浩飞给出的建议是,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具体来说,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人才旋转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创业并保留职称待遇;优化评价体系,将成果转化贡献纳入考核;实施跨界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产教融合平台,联合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复合型团队。
史浩飞表示,希望通过上述举措,对现有机制进行优化,在全社会营造出科技创新有价值,转化成果有路径,推动产业升级有意义的氛围,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够达到深度融合的状态。
两江协同创新区。
“
推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招徕下,史浩飞作为首批引进且最为年轻的科研人才,拎着行李从国外来到重庆,开始石墨烯材料的研究。
近年来,史浩飞带领团队在重庆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片15英寸单层石墨烯,建成国内外首条规模化量产的单层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实现每年100万片的石墨烯薄膜产能,成为国际最大的石墨烯薄膜材料生产基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生产设备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已实现转移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带领团队取得了科技创新的斐然成绩,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史浩飞想的是,如何把在自己团队身上感受到的“小气候”,变成全社会的“大环境”。
这三年来,每到两会时,史浩飞总是能提出与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相关联的建议。
史浩飞和他的团队的经历,只是重庆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一个生动案例。
目前,重庆为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已沿链部署125个创新平台,突破了66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8家链主企业承担30项国家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长”攻关任务。
同时,重庆通过建立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在全市规上企业中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达1.76%、有研发机构的比重为29.8%、开展研发活动的占比为42.1%,分居全国第4、第5、第7位。
此外,重庆还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累计建成36个中试平台。例如,迭代升级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累计转化高价值专利720项、孵化硬科技企业57家。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展望未来,重庆有着宏伟的发展规划。力争到2027年,重庆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在这样的背景下,力图在科技创新上争取更大突破的重庆,亦向国家层面提出支持请求。今年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全团建议,希望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成渝地区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减计收入税收优惠、新建概念验证等平台用地纳入科研用地等先行先试政策试点。
同时,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也提交了联名提案,呼吁国家层面加大对重庆的支持力度,帮助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新一轮科技浪潮涌动的声响中,重庆希望联动各方力量,不仅将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产业升级之路越走越宽广,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山城智慧。
评论 16
说个正事 2025-03-11 发表于四川
科技成果带来更多生活便利!
湘江浪子 2025-03-11 发表于四川
人才流动机制得跟上,不然留不住人
疯狂猫妮 2025-03-11 发表于四川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