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无垠的西北大漠,正静候着又一次举世瞩目的飞行。
“5,4,3,2,1,点火!”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20火箭喷出炽热的火焰,携带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向天际,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逐梦九天,英雄出征。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这里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55年后,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又以此为始,奔赴“天宫”。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航天日 神二十“出差”太空
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
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本次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航天员陈冬执行过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指令长。陈中瑞和王杰均来自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其中,陈中瑞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王杰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
4月23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中)、陈中瑞(右)、王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新华社发
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陈冬,创造了新纪录。“数字代表的是责任。飞得越多,越要做好表率,越要高标准、严要求。”陈冬说。
在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当下,科学实验的精准实施、舱内外设备的维修防护成为主要任务。为此,陈冬将训练重心放在操作精准度、心理稳定性、团队协同默契度与应急处置等能力的强化上。“只有在地面多备几手,到天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在地面拼尽全力,到太空才能应对有力。”陈冬直言,这次任务会有复杂的出舱活动、精细的实验操作和日常的维护维修等挑战。“我们已经做到了训练时间有保证、内容有保证、效果有保证,因此对圆满完成任务充满信心。”
神舟十号返回地球时,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的陈中瑞,接到了清空空域的指令,迎接航天员回家。守卫着祖国的蓝天的陈中瑞坦言: “有时候,我也想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冲出大气层,去领略浩瀚的太空。”
在成功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后,陈中瑞深知使命意味着责任,每次大型试验、大项操作,他都精益求精,对任务流程、操作手册反复记忆、烂熟于心。对于即将开始的半年“太空出差”,陈中瑞充满期待:“我曾经作为战斗机飞行员飞翔在祖国的蓝天上。现在,我更期待作为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徜徉于浩瀚宇宙中。”
首次飞上天宫的航天员王杰,同样也有着“飞天梦”。“上大学时我选择航天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后来又幸运地成为一名航天员。如今,终于迎来自己的首飞,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新时代,让我们每个人有梦可追、追梦可成。”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杰本次任务主要负责平台照料、设备维护维修、应急故障处理,以及失重防护新技术、人机协同等空间科学实验项目。“虽然乘组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每一项操作,每一项科学实验,我们都互为备份,合作完成。相信我们乘组一定能够以昂扬的状态、密切的配合、精准的操作,管好用好维护好我们的‘太空家园’。”王杰说。

“生物界孙悟空”的涡虫首上太空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中国空间站还将迎来新生命体——涡虫,参与空间科学实验。神舟二十号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是制约人类开展深空探索的重要医学问题,斑马鱼实验将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建立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解释道,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链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为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奠定基础。”
“这一次上中国空间站的涡虫,是经过无性繁殖的东亚三角涡虫。”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青年教师甄辉介绍,涡虫是一种拥有强大再生能力的扁形动物,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之一。涡虫的组织修复能力十分惊人,即使断成两截后,两边仍可再生出新的肌肉、皮肤、肠道,甚至完整的大脑,而且这种再生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研究涡虫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专门为涡虫制作了一个带有芯片的实验盒,装载好芯片后,封入48段涡虫,装入恒温箱里,交给载人飞船随航天员一起上行。入轨之后,由航天员将涡虫芯片实验盒从恒温箱中取出,装载到生命生态柜的小型生物通用培养模块中,加电启动实验。通过地面指令,完成样品图像采集、自动换液和样品固定,并及时下传数据。与此同时,地面也设置了与空间站实验模块完全相同的模块,同步开展对照实验,以期能加强了解空间复合环境影响再生的基本机制。
“涡虫是生物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模式生物,多用于研究低等生物再生的现象和机制。此前中国空间站已有斑马鱼和果蝇两种模式生物参与空间科学实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模式生物的原理,对比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相关研究,最终深入理解人类生命的本质,进而改善生存质量。”清华大学药学院创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表示,通过将涡虫等模式生物送上太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在太空这一不同环境下,涡虫等动物生物学原理是否会发生改变,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新对生物学规律的认识,并指导地球上以及地球以外环境下的应用。
此前,两种模式动物斑马鱼和果蝇已经在中国空间站参与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飞船“心脏”升级啦
回望飞天路,自1999年神舟一号成功首飞以来,26年成功发射20艘神舟载人飞船将41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感觉良好”的背后,离不开一套强大的电源系统为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和科学实验提供稳定能源。
“从‘安全用电’到‘自由用电’,电源作为飞船的心脏,不断迭代升级,渐趋成熟,如同航天员的‘生命线’,时刻保障着他们在太空的安全与舒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11所钟丹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据钟丹华介绍,在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后,神舟飞船成为穿梭于天地之间的定期“航班”,承担着重要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将航天员和物资送往空间站,并在任务结束后安全返回地球。此阶段,神舟飞船电源迈入‘自由用电’时代,既能独立供电,也可与空间站实现并网供电。“未来,随着后续任务的推进,电源将继续向能量更高效、用电更便捷的方向进化,为中国航天的星辰大海注入不竭动力。”
评论 10
阳子111 2025-04-25 发表于四川
厉害
春天有春天的好 2025-04-24 发表于浙江
点赞
郝凌志 2025-04-24 发表于四川
每次发射都揪着心,成功才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