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加速践行“绿色思维”,探索更多元化的生态保护形式。如蚂蚁森林项目、菜鸟绿色行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清源行动”,为行业提供了“规模化环保参与”的新思路。
9月25日,在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指导下,蚂蚁森林与玄奘之路联合主办的首次“能量走”徒步活动正式开走。来自全国各地的蚂蚁森林用户代表共200人徒步12km,走过戈壁滩、沙石路、灌丛沙地,从荒野一路走向已成绿洲的蚂蚁森林102号林,线下“检查”种树情况。
蚂蚁森林用户张健成和记者分享徒步感受:“刚开始的路段一片荒芜,也是生态修复前的样子,越往后走,就会发现绿色越来越多。既看到了自然的脆弱,也看到了人类改善自然的努力,治理都非常好了,有一种反差带来的冲击和震撼。”
蚂蚁森林102号林,这片由120万株梭梭汇成的“荒漠绿洲”总面积10000亩,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南缘,为守护敦煌的重要水源党河以及莫高窟、月牙泉贡献着力量。2019年春季,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蚂蚁森林用户代表,和马云一起种下了第一批幼小的梭梭苗。6年时间,曾经的“寸草不生”,早已“绿树成荫”,最高的梭梭树已达3米。
蚂蚁森林102号林航拍对比
为什么要在敦煌种树?记者了解到,甘肃省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这里年降雨量只有约40毫米,蒸发量则高达2400毫米。敦煌被戈壁沙漠所包围,距离库姆塔格沙漠仅30多公里,全市绿地面积占整个陆地面积只有24%,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在敦煌种树尤为重要。
敦煌的大坡井子是敦煌的风沙口之一,在这里种树能够对敦煌重要水源地党河水库以及敦煌莫高窟、月牙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这里有相对充足的水源(从祁连山、阿尔金山的山断层处流下来的冰川雪水),土壤是沙性土壤,适合沙生植物生长。
“梭梭最大的特点就是耐旱耐寒,种下后就能向下扎根好几米,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效果。这几年林子长起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也回来了”,64岁的庄润是在敦煌的种树人,他和当地的老乡们以多年种树治沙的辛勤付出,亲自见证了种树为荒漠化地区生态带来的巨大变迁。
数据显示,自2016年“蚂蚁森林”启动至今,9年来累计用户数达7.5亿,已在全国13个省份种下了6.19亿棵树,种植总面积4366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面积的一半。为此,蚂蚁集团已累计协议捐资45.66亿元,其中有7.19亿元成为各地种植养护者的劳动收入。
业内人士评价,在全民环保的浪潮中,一系列创新实践正悄然重塑公众的绿色认知:从蚂蚁森林以步数换能量、虚拟种真树的机制,让用户日常低碳行为转化为荒漠化地区的真实绿荫;到青山计划通过减餐具换积分的双向激励,将环保权益与消费选择深度绑定;再到碳碳岛以游戏化场景模拟碳中和任务,让垃圾分类、清洁能源学习成为趣味闯关一环——这些项目如同纽带,将个体的点滴行动与生态修复的宏大目标紧密相连。它们不仅推动环保从理念走向全民实践,更以技术赋能撬动行业变革:企业纷纷效仿,推出各具特色的绿色方案,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行动生态圈。这一类模式不仅为中国双碳目标注入碳汇活力,更向世界展示了科技与环保融合的中国样本。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