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现身天府书展分享语文启蒙:诗词是唤醒语言觉醒的捷径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10-16 19:49 67746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传承传统文化,唤醒母语感知。在10月16日下午的天府书展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座无虚席。主讲嘉宾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郦波。近年来,因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郦波也有了“网红教授”的称呼。

在讲座上,郦波带着由他编写的新书《郦波语文启蒙课》,主要分享了语文启蒙教育对孩子人格培养,以及文化体系构建的作用。

启蒙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人格塑造三位一体

很多人首先会提出这样的疑惑,作为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为什么会想去编撰一套小学教材,会不会大材小用?郦波认为,启蒙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块,他并不感到轻松,反而觉得担子重大。而他自己也想从中小学开始,改变教育的土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贡献绵薄之力,是我一直以来矢志不渝的心愿。我希望《郦波语文启蒙课》能够把自己几十年语文治学的经验,还有对语文的理解、体悟、感受,都融化在每一次讲解之中。通过燃烧自我,去点燃学生们思想的火花,去启发孩子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并能够带领他们去体悟语文之美。”

在古代,学问只有两种,分为小学和大学。古时的小学和现在的小学大有不同,主要是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是学习经学的基础,是一切学问的源头。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许多古代文学大学,也都是小学传承大家。郦波认为,这种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而从系统的知识体系里,再去培养对于语文的正确思维方式,到最后进行整体的人格塑造。

对于郦波而言,这并不是简单的出一套书,而是真正试图唤起启蒙主义教育思想。人类的文化文明需要传承,现有的思考已经摸到了天花板,我们亟待思想破冰,而破冰的关键,就需要通过启蒙,重塑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人格。郦波例举了法国启蒙运动的例子,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先驱高举火焰,进行了一系列启蒙探索,从启蒙行为到启蒙主义思想的呈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等到全社会的思想破冰后,我们期望能看到启蒙主义的光辉照耀。”

学习语言必须多读诗词,学习诗词必须多读甚至背诵

提起“语文”,有人认为它是语言的文学,有人则认为它的外延十分宽泛。在郦波看来,语文是一个族群的母语,它包含文字、文学、文化、甚至是文明。因此它不仅是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项人能本能。

郦波以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举例。数学是极度依赖知识层级的学科,如果加减乘除学不好,后面也就学不好方程。但语文不一样,它是能力层级而不是知识层级,一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一定就比一个小学生好,这源于他们本身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就不同。

如何去培养语文能力?郦波认为,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捷径。不少人问,对于使用现代汉语的我们掌握语文最大的难处是什么?汉语70%的语感和感知来源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使用仅仅百年,但古代汉语的使用已经有3000多年了,那些语言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基因刻印在我们的血液中。“郦波说道。但是诗词,它成为了切入语言学习的一种捷径,学习诗词是最容易唤醒语言基因的方式。

郦波进一步谈道,学习语言必须多读诗词,学习诗词也必须多读甚至背诵。至于许多家长纠结的,孩子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诗词的问题,郦波则认为,这并不重要。

诗词作为古代文化的凝结,它与诗人的生活、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普遍联系“也是从古至今所有生活方式的规律。一首诗,在这一刻,一定会与这个正在诵读的孩子、或是这个家庭产生必然的联系。孩子在背诵过程中,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感知,不必依靠书本上的“解释”去强行理解诗词含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的学习需要浸染于环境,所以在《郦波语文启蒙课中》,他增加了大量的诗词内容,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评论 3

  • 装睡的鹿先生 2020-10-16

    不错,可以去

  • 思慾難平 2020-10-16

    成都人来赞一个.

  • 炒鸡帅的小哥哥 2020-10-16

    哈哈哈哈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