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沂蒙红嫂: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与筋骨

大众新闻 2025-07-16 07:38 31746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曾这样说。常山,即当时的常山区,主要是现在的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岸堤一带。

7月2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主题报道团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这里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红色堡垒村”,依托村内抗战遗址、原生环境与闲置老院落建成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就坐落于此。行走在高低不平的青石路上,眼前是一派古朴宁静的田园风光。绿荫掩映中,是一个个以石头砌墙、茅草覆顶的展馆。

据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沂南县马牧池、岸堤一带曾是山东党政机关的大本营,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谷牧、王建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和工作过。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山东纵队、115师司令部、抗大一分校、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党政军委员会等在此驻扎过。这里发生过多次战斗,影响大的有马牧池突围和柳洪峪战斗。

抗战期间,沂蒙根据地村民积极拥军支前,可谓“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涌现出“沂蒙红嫂”“垛庄四大娘”等众多拥军支前模范,突出代表有“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

明德英是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她出生于贫苦家庭,幼时因病致哑。25岁时,因讨饭来到马牧池乡横河村,并嫁给本村农民李开田。婚后,夫妻二人以看守李氏家族的墓地为生。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牧马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她用乳汁救活了伤员。1943年,明德英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1960年,作家刘知侠将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写成短篇小说《红嫂》,继而被改编为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等。聂荣臻元帅赞誉明德英为“革命的先进妇女光辉形象”,迟浩田上将为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2000年9月,明德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换于是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人,19岁嫁给马牧池乡东辛庄的于泮,人们称她“于大娘”。1938年12月,王换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1939年夏,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在东辛庄。王换于全家竭尽全力照顾支持,她的家成为著名的抗日堡垒户。随同机关一起来的还有一批孩子,为了免除领导干部的后顾之忧,王换于主动要求建立战地托儿所,把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家抚养,而自己的四个孙子先后夭折。她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治奄奄一息的八路军干部白铁华;变卖家产,厚葬革命烈士陈若克及其女儿;与敌人斗智斗勇,精心保存秘密资料《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用母亲的情怀保护党和党的干部,被誉为“沂蒙母亲”。

沂蒙红嫂纪念馆讲解员张春慧表示,在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里,沂蒙山区的红嫂们因党的教育而觉醒进步,因翻身解放而光彩照人,因战争洗礼而忠贞坚韧,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前线。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架火线桥,胡玉萍拥军60余载。“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共同铸就了沂蒙红嫂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形象,展示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与筋骨。

据悉,沂蒙红嫂纪念馆以“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建馆,设置有红嫂主体展馆、红嫂生活体验和沂蒙红色遗迹三个展区。主体展馆区设有“红色沂蒙山”“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九个展室。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张子良)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