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防火司二级巡视员李冬生:科技防火救灾将成必然趋势|部委司局长访谈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8-07 12:09 82417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今年春季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持续干旱、高温少雨,雷击呈高频率、高密度爆发态势,特别是六月份共发生三次大规模雷击,最高纪录为一天发生1.8万次雷击。”这是国家林草局防火司二级巡视员李冬生近日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透露的数据。

调查显示,近年来,雷击已成为我国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的最主要肇因,即所谓“雷击火”。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26日,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专题会议指出,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有失。大兴安岭防火安全为何重要?目前森林火险防控形势如何?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助力雷击火防控?近日,记者深入探访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并专访了国家林草局防火司二级巡视员李冬生。他表示,科技防火救灾将成必然趋势。

国家林草局防火司二级巡视员李冬生。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摄影



“地下可燃物载量超安全标准200%”

大兴安岭横跨黑龙江与内蒙古,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生态功能保障区。与此同时,这里也是我国雷击火最多的区域。数据显示,1980年-2021年间,共发生雷击火1533次,占全国总数的87.40%。

2002年7月28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严重夏季雷击火,过火面积1.6万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43万公顷,直接损失1.5亿元,过火后的偃松林至今尚未恢复。

为何大兴安岭雷击森林火灾多发、重发?据了解,雷击火由雷电接触地面可燃物发生,主要由干雷暴引发,即俗话说的“干打雷不下雨”。大兴安岭地处高纬度区域,受大气环流季风影响,夏季干雷暴活动频繁,加之其矿藏丰富,具有引雷作用。

从可燃物条件而言,大兴安岭林区地处北方针叶林带的南延部分,多由松、杉类植物形成,油脂含量较阔叶林更高,更易燃烧。“根据今年风险普查统计数据,大兴安岭林区地下可燃物载量已达每公顷90吨,远超30吨这一发生重特大火灾的临界值,相当于超安全标准200%,因而着火后的扑救难度特别大。”李冬生指出。

此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孙龙谈及2023年秋季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时就曾表示,重点林区自然萌生和新造林面积逐年增加,中、幼龄林增多,可燃性高,加之我国天然商业林全面停伐,导致森林草原总可燃物载量持续上升,容易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他透露,大兴安岭部分原始林区和长白山核心区可燃物载量已达每公顷200吨-300吨。

今年7月底,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林草局围绕推动落实《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实施方案》,进一步增强防控合力,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研究部署火灾联防联控。



“最高一天发生1.8万次雷击”

研究表明,大兴安岭6月下旬为雷击火高峰期,近年来呈高发期延后、整体数量增加的趋势。

李冬生表示,今年春季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持续干旱、高温少雨,雷击呈高频率、高密度爆发态势,特别是6月份共发生三次大规模雷击,最高纪录一天1.8万次雷击。

“今年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81次因雷击引发的森林火灾,林业基层人员在瞭望上做到了天空地一体化观测,其中80起均在24小时之内扑灭。”李冬生表示,近期大兴安岭林区时有降雨,温度持续下降,总体来说,雷击火发生率基本在可控范围内。

在瞭望塔远眺大兴安岭林区。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摄影

“现在最害怕的是‘树梢火’,一有风就飞火,会对扑火队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李冬生解释,树梢火向四面八方蔓延,容易将正在作业的扑火队员包围。2022年10月,湖南省新田县森林火灾,两名扑火队员便因树梢火引发的爆燃不幸伤亡。



“包片蹲点,深入一线火场”

李冬生表示,国家林草局特别重视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防控,5月10日便开始派包片指导组深入林区,督促指导提前做好防雷击准备。

何为包片蹲点?据了解,2021年2月,经国家林草局党组会研究同意,决定建立森林草原防火包片蹲点责任制,由国家林草局相关领导、12个业务司局和15个驻地专员办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大森工集团全覆盖包片,按照谁包片谁负责的原则,与属地共同做好防火工作。

今年4月18日,李冬生在国家林草局二季度例行发布会上强调,包片蹲点是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健全防火网格化责任体系的制度创新,也是在重点时段加强重点地区防控、推动各级全力降低火灾风险的超常之举,对实现近年来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受害面积、人员伤亡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包片蹲点工作开展的第四年,是实现2025年‘五个纵深拓展’目标的关键之年。”他透露,截至4月18日,国家林草局共派出27个工作组83人次,赴13个省(区、市)累计指导服务216天。

他同时介绍,在今年大兴安岭雷击高爆发期,国家林草局提前积极响应,与应急管理部组成工作组,深入一线火场协调指挥扑救,还跨区调动组织兵力,协调4架飞机奔赴火场执行扑火作业,动用大型无人机彩虹-4进行跨区夜间巡护。此外,国家林草局在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爆发期,提供了价值1300多万元的防火物资。

“通过包片蹲点切实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地方、部门、经营单位、个人等四方责任。通过蹲点走访,帮助地方发现‘灯下黑’的问题,指导化解突出隐患,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李冬生说。



“科技防火救灾将成必然趋势”

2021年3月,国家林草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揭榜挂帅项目启动实施,围绕雷击火感知体系构建、火险预警、防控系统研制和集成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此后历经3年攻关,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建了森林雷击火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森林雷击火综合感知领域空白。该所副研究员王明玉介绍,在大兴安岭林区共安装了19套全波三维闪电定位仪、8套雷击火火险监测站和3台大气电场仪。

其中,全波三维闪电定位仪可实时探测定位150公里范围内的闪电信息,监测雷电落点位置。大气电场仪可感知周围地区20公里内雷暴强度的发展状况,预测强雷暴可能性,这也是大气电场仪首次应用于我国雷击火的监测预警。

大气电场仪。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摄影

“通过安装上述防控装备,可将高危区的闪电准确定位到300米以内,有利于提前准确掌握雷电的击打位置,为扑救赢得先机。”李冬生说。

2023年3月,国家林草局召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揭榜挂帅项目成果总结会,会上启动二期项目,主要目标包括:优化大兴安岭雷击火预警指标体系,研发有人机和集群无人机协同巡护与联动识别技术,实现雷击木定位距离平均精度小于260米,小班级定位准确率达85%以上;建立覆盖大兴安岭林区、四川凉山等地全波三维雷电探测网和火险监测网;构建国家级雷击火数据库,研发国家级雷击火监测预警系统,覆盖雷击火主要发生区。

采访中,李冬生还介绍了无人机在火灾监测及扑救过程中的作用:“林区山高林密,运用无人机可省时省力寻找火点,并拍照定位,甚至可实现扑火队员空手奔赴火场——通过载物无人机装载并投送装备。”

载重无人机进行物资运送模拟。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摄影

据统计,国家林草局现有先进森林草原防火成果293项,涵盖可燃物调控、火灾监测、应急通信、防灭火技术和装备等各方面。

“科技防火救灾将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将持续提升防控设备安装密度,使追雷的准确度更高,争取尽快取得发现雷击火的先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李冬生说。

评论 12

  • 啊酷小屋 2024-08-07 发表于四川

    大兴安岭真美,保护好它!

  • 半山堂 2024-08-07 发表于北京

    关注

  • 华夏逍遥峰 2024-08-07 发表于四川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