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丨胡麒牧:数字经济时代的“新青年” 要勇于承担历史重任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10-26 14:33 70417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滕晗

“很多数字经济的业态,我们现在看来都是新事物,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它都可能变成生活的常识。”

2020年10月,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心目中数字经济的发展愿景。而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这名80后学者对“新青年”提出了建议,“作为新一代青年,你不一定是数字技术的专业人士,但至少应当具备数字化的思维,积极地拥抱数字经济。”

胡麒牧在2018年加入中国最年轻的智库之一——数字经济智库,担任高级研究员。作为时代的观察者,他随时提醒自己“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行业中资源要素的获取方式,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企业估值逻辑也发生变化,做研究要解放思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又是“十四五”规划起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我们要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面临的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十三五”收官的历史节点上,胡麒牧思考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崛起紧密地结合起来,勇于承担历史的重任。”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胡麒牧 受访者供图


疫情让传统调研“停摆” 催生新观察角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触及每一个角落。身为研究者,胡麒牧在其中探索出了新的观察方式和角度,“疫情让我的传统调研熄火了,反过来我更多采用远程连线、直播来做调研。就连调研也在数字化,这让我更加看好数字经济的发展。”

他对封面新闻记者说,自己一直推崇“三三制方法”,也就是“三分之一时间实地调研,三分之一时间做针对性理论研究,三分之一时间是事务性工作和综合理论研究”。

在突入其来的疫情中,数字经济“大显身手”,“更新变化非常快,有时候一个模式还没铺开,可能就会遭到更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于是,今年以来,从北京市商务局干部走进淘宝直播间“带货”,到国家发改委明确的“新基建”种类,再到智慧农业提升农民幸福感,胡麒牧始终保持着研究者的敏锐观察,并持续输出自己对数字经济的思考。

2020年10月,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透露,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胡麒牧观察,疫情期间,政策环境和消费者对于新业态的态度都是比较宽松的,为数字经济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疫情过后,一些传统模式可能会有回潮,但市场教育的很多工作已经在前三季度完成了,消费者的习惯已经发生悄然改变,更加适应数字经济。除此之外,国家政策力度也非常大,所以预测数字经济还会有爆发式增长。”

而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胡麒牧的调研从线上转回线下。10月下旬,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之后,他立即登上从北京南下的航班,疫情后首个“双十一”成为他最新的关注点,“要想跟上数字经济的步伐,让研究有指导价值,就要不停去调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从“互联网制造”意识到数字经济将加速


2017年,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概念的出现,让胡麒牧意识到“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的改变可能要加速了。” 那一年,是他从山东来到北京求学、工作的第11个年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网民达到1.37亿,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超过了10%,互联网经济的能量正在聚集,但爆发尚待时日。23岁的山东少年胡麒牧在这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期间他将自己专业方向定为国际贸易。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中钢集团有限公司,“在不同岗位工作,做过集团战略规划,大宗商品期现结合贸易,在这期间一直在做经济研究,主要领域在宏观经济和大宗商品贸易。”

时间来到2011年,中国手机产量在这一年接近10亿部,在全球的份额超过60%,国内手机用户比上年增长了10%,移动互联网成为创业“蓝海”。2011年还被称为“云计算元年”,这年10月,国家发改委针对五个试点城市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的首批资金支持得到批复,扶持资金规模达到15亿元。

也是在这一年,胡麒牧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互联网+”各种业态的兴起让他将目光投向数字经济,“但这时候的商业模式基本都在服务业。”

“以前我们称之为Made in China为或者Made in 印度、Made in 法国,以后不会存在纯美国造、中国造,可能设计是美国的,组装是中国的,卖向的是全世界的。”2017年7月,在杭州召开的网商大会上,马云提出了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未来的十年中,将受到冲击的就是制造业。从零售到制造,再到供应链,整个变革会越来越大。”

胡麒牧对对封面新闻记者说,出于学业和长期的研究,自己仍然最关注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在“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这个颠覆性概念之后,他认识到,“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传统业态的短板可能都会被突破。”


建议高校在“十四五”期间将数字经济相关课程列为必修


2018年,来自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胡麒牧成为智库的高级研究员,在本职工作中也将更多精力投入研究。

与普通人“看不见、摸不着”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研究不同,数字经济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保持着儿童般的好奇心”,他对封面新闻记者说,“生活是我近距离观察数字经济的窗口,我享受衣食住行都数字化的过程。”

“就像电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但是后来它成为了基础设施,衣食住行都跟电分不开,数字经济未来也是这样的。”面对封面新闻的镜头,胡麒牧描绘了心目中数字经济发展的愿景,也正是在这一愿景下,他提出新一代青年应当积极地拥抱数字经济。“尽可能的去了解它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和商业逻辑。多去观察体验,去理解数字经济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研究人员,要从专业的角度去与传统业态作对比和梳理,寻找总结其理论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胡麒牧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止于研究者——“我可能先是一个体验观察者,再是一个理论总结者,如果还能进一步,就去做一个实践推动者。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继续提升,“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他建议,高校应将数字经济相关基础知识课程作为必修课,“培养有数字经济思维的人才。”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前三个季度稳步改善,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中国经济在疫情中“逆风转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十四五”将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胡麒牧也规划了自己的“十四五”:“未来五年,我希望能在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改造领域有突破,为中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迈向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起到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同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要勇敢地承担起青年应当担负的历史重任。”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