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 封面新闻记者 宁芝
华西医院建设有23万平米的独立科研院区,有1648名科研人在这里日夜开展医学研究,他们的工作没有直接面对患者,却与临床救治工作相辅相成。
2022年的夏天他们走出实验室,怀揣百姓的健康与希望、肩负华西人的责任与担当,第一次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21天183万管核酸检测
为海南社会面清零贡献华西力量
“海南疫情形势严峻,需紧急支援。” 8月6日凌晨,华西医院接到一则紧急通知。一小时内,华西医院科研基地14名科研人员与医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火速集结成队,踏上了支援的征途。
8月7日凌晨5点,队员们顺利抵达海南儋州,编入四川省援海南气膜舱实验室核酸检测队统一管理与工作,迅速投入气膜舱实验室的搭建中。8月9日,第一个气膜舱实验室运行;8月12日,3个气膜舱实验室全部建好,核酸检测满仓运行。日检15万管的检测能力,大大提升了儋州的核酸检测能力,缓解了海南的燃眉之急。
舱内的生物安全柜还没有调试好,工程师人手不足,张淑霞利用自己在公共试验技术平台工作对设备操作熟练的优势,联合血液研究所王方芳立即投身设备调试工作。经过方法查询,5分钟后就成功地找到了调试方法。接着,张淑霞和王方芳发现试剂耗材还没有摆放到位,群里一声号召,华西队员们全部赶来支援。
华西科研队员早上接班时发现,夜里无人时段很多仪器并没有断电,有的仪器工作温度高达110℃,而舱内设备排布密集,极易发生火灾,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于是立即和战友们分享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提示大家离开时及时关闭设备。科在支援海南儋州的过程中,研实验室六党支部支委皮晋魁随时关心队员和赴海南支援领队晏会、队友周易等一起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
转战南充
疫情加高温也无法阻挡
在海南儋州战疫进入尾声的阶段,四川省南充市突然传来疫情形势严峻的消息。
8月23日,华西医院立即组织66名人员驰援当地核酸检测工作,其中56位是科研人员。
当时,南充面临着罕见高温的考验,气膜舱里空间狭窄且密闭,尽管舱内开了空调,但是穿着厚厚防护服的队员们连续工作6-8小时后,全身早已被汗水打湿,手部被汗水浸润出褶皱,可大家毫无怨言,工作累了就在简易折叠椅上闭目休息,小憩后就继续战斗。
华西科研人在超过四十度高温下,不仅完成专业检测工作,还主动协助参与气膜舱搭建、搬运生物安全柜等关键防护设备、防疫物资。他们建制度、设规程,确保全体人员健康打卡到位,还对凉山州医务人员、南充市本地志愿者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及考核,分享华西经验,确保做到零感染。在南充,华西检测队与凉山州检测人员共完成约20万管检测任务。
成都大本营
华西科研人继续奋战
9月1日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当日18时起全体成都居民原则居家,全市人员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完成全员核酸检测。成都慢下来了,华西科研人却必须加速度奔跑。
华西医院在温江院区同时启动两个气膜方舱实验室,138位科研技师及研究人员再次投入核酸检测工作。其中,党员皮晋魁、朱国念、王贯等14人在完成海南儋州和四川南充支援任务后直接奔赴新的战场,连续作战,毫无怨言。他们还积极总结分享在儋州、南充的“战斗经验”,让队伍快速磨合、更好运转。
队伍分为4组,24小时轮班,昼夜不停地进行核酸检测工作。长时间坐在实验室里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换班的时候,手酸、腿麻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儿,但是大家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各自分内的事。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科研二支部支委、科研管理实验室科长吴思思时刻关注队伍运行状况,不断思考最优管理方案,摸索具体岗位的最优工作流程和实验桌面布局。
不少队员家里有老人、有小孩,关键时刻,毅然把“大家”放在前面,“小家”放在后面。“马上零点了,祝我的小甜甜生日快乐。相信等你再大点,肯定会理解和支持妈妈。”第一次缺席女儿的生日,科研基地线粒体与代谢医学研究室科研技师谢茂迪在繁忙的工作后,在线给女儿送去了生日祝福。
后方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科研总支各党支部随时关心前线工作,接到前方的需求反馈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及时保障前方工作顺利开展。“职责所系,责无旁贷!我们具备相关的知识,经过了专门的培训,参加核酸检测的工作是我们的荣幸。”血液病研究所郑宇欢教授说出了科研人的心声。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