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7月29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从去年的宜宾三江口,到今年的广元翠云廊,连续两年,总书记都在四川考察时谈及生态文明建设。
他提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绿色赋能,大熊猫国家公园又有什么新期待?
绿色打底
是“国之大者”,也是我的城我的家
“时间过得真快,距离总书记上次到宜宾,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坐在宜宾南溪区的江边,裴石镇中坝社区副书记余加和很激动,“我们的长江,也是更好了!”
2022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视察,眺望三江交汇处。殷殷嘱托,“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沿着三江口顺流而下,绕过“万里长江第一湾”,60公里外的瀛洲岛因水而生,这里就是余加和的家乡。曾经,岛上的村民靠水吃水,打渔为生,对于这座小岛而言,最近这7年的变化,超过以往百年。
顺着宜宾三江口向下,绕过“万里长江第一湾”,瀛洲岛因水而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岛”(摄影 李佳雨)
渔民上岸、停止采砂、沿江工厂搬离,航道整治……身处整个大保护中,点滴的改变渗透到了岛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
“等大家都发现江水真的清了,环境真的变好了,还是很自豪。”禁渔之后,余加和与村民们都有了新生活。种果树、开餐厅、外出务工,家乡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原本消失多年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再次重现于岛上,这更像是在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过程中,大自然的一份礼物。这样的“礼物”还有很多。例如,在四川眉山洪雅发现了多枝霉草,在宜宾江安发现了丰都车前……珍稀植物频频“露面”,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美好家园的答案。
疏花水柏枝重现后,围绕着瀛洲岛生长,从几株到几千株(摄影 梁家旗)
答案的另一头,则是建设“我的城、我的家”的深层逻辑,是家园越美好,生活更幸福的期盼,“这是我们这代人在认知上的最大改变。”余加和感叹道。
绿色赋能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新期待
“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广元青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将总书记的话誊抄到了笔记本上。
就在今年6月7日至11日,谌利民带队开展了2023年高山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在海拔3822米的流石滩记录到大熊猫粪便,这是唐家河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45年来记录到大熊猫活动痕迹最高的点位。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藏酋猴(摄影 李佳雨)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地处岷山山系大熊猫分布重点区。”这位护林40多年的老兵,如今有了更大的期待,“我们会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在唐家河片区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与新驿村开展联合巡护(摄影 杨涛)
同样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个夏日的傍晚,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内,村里的干部群众围坐一起,认真收看新闻报道,仔细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冬日雪后的硗碛藏族乡如童话世界(摄影 杨涛)
硗碛藏族乡大部分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习惯了与大熊猫为邻,这个雪山下的村庄也被称为是最容易偶遇大熊猫的地方。
“此次,总书记提到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们很是振奋。”硗碛藏族乡党委书记杨浩说,近年来,全乡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眼下,依托村内优良的生态资源,当地成为特色景区,具有嘉绒藏族风情的藏家乐达到了170余家。
绿色未来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收看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的新闻报道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陈尧感触很多。
“7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部署。”陈尧将这场高规格会议仔仔细细学习了好几遍,“谈到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这也是四川的绿色未来。
获评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乐山市沐川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将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我省绿色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陈尧分析道。
在他看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转入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当前四川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且多数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且空间分布高度一致,“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据陈尧介绍,眼下,全省已分解下达各市(州)“十四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并研究制定《四川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持续深化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我们以发电行业为重点,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有序推进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
另一方面,四川率先在全国出台新版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防范气候变化重大风险。
“同时,‘双碳’目标其实也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陈尧举例,正在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就秉持绿色低碳办赛和实施碳中和的目标,“此外我们还通过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等等,积极营造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
根据《方案》,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将在四川基本形成,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我们都相信,美丽四川,美丽中国,就在眼前。”对于未来,陈尧充满信心。
新闻多一点:
持续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实现PM2.5和重度污染天数“双下降”、PM2.5达标城市和达标县(市、区)“双增加”。
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排名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从6.2%到100%,这是5年时间里,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实现从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的100%,一跃成为四川省水环境改善幅度最明显的主要河流。
评论 2
ppcount 2023-07-30 发表于四川
他们这样说
安岳通贤镇广德村第一书记庾平波 2023-07-30 发表于四川
保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