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代表熊蕊:独立思考真实记录 让微光聚成暖阳温暖人心丨我是党代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10-10 21:25 290793

熊蕊在办公室办公

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人物名片】

熊蕊,现任雅安日报传媒集团时政新闻部主任、记者。曾获全国、省、市新闻奖20多个,其中四川省新闻奖18个。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

从2009年进入雅安日报社至今,作为一名记者,熊蕊已在一线工作了13年。在过去的这些年间,她奔走在雅安大大小小事件的第一线;记录了古路村出行靠骡马道,到如今车来车往的变迁;也走遍了雅安两区六县,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家乡。

作为一名记者,她总想让人们见到雅安真实的一面。为此,这次赴京参会,她带了两本书。一本叫《翻山记》,另一本叫《同一个家园》。头一本,是雅安的一名作家写的,记录了雅安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示了雅安过去到现在的成就;后一本,是熊蕊和她的同事正在写的,与生态有关,讲述雅安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展望雅安更长远的未来。“这都是总书记关心的事。”熊蕊说,记者,关心的就是这些事。

    在石棉栗子坪小学做脱贫攻坚采访

见证:悬崖上的村庄 建起索道摘掉贫困帽

2013年2月,刚从财经新闻转战时政新闻的熊蕊参加了全国两会的相关报道。在此期间,她认识了时任全国人大代表、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的骆云莲。

那时,古路村是雅安最边远、最偏僻、最落后的一个村子,大家出行走的是骡马道,出村要花4个小时。骆云莲上北京时,村里人把心愿都托付给了她。

古路村的脱贫之路也开始进入熊蕊的视野。两会过后,经过报道,古路村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也从那时起,数年中熊蕊多次往返于古路村那条凿在悬崖上的骡马道,记录这个村庄的变迁。

2017年,骆云莲履职第五年,熊蕊和同事8人再进古路村,通过一组融媒体报道产品,详细介绍了古路村的变化。而这组报道,也通过中央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古路村的变化。

2018年底,古路村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熊蕊再次来到古路村,村里变化更大。村民坐车、开车进村出村,快递也能送到村上了,游客人来人往,节假日期间往往还需预定。村里的土特产也卖了出去,大家收入也高了起来,实现了从生活改善到小康的转变。

回顾这段经历,熊蕊说,作为一个悬崖上的村庄,古路村既平凡又特殊,可以从它的变化中窥见中国农村脱贫奔康的历程。“一个村庄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缩影。”

    “征程·初心永恒”重大主题报道时,翻越飞越岭,重走长征路

现场:直击抢险救灾 持续跟进灾后重建

2013年“4·20”芦山地震,熊蕊是最早进入灾区的记者之一。一进核心区域,她的笔就没停下来。熊蕊到的第一个地方是双石镇,交通中断后,那里成了“孤岛”。随即,她就把在现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双石,坚强!双石,自强!》。

当时,雅安日报要闻版编辑宋景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熊蕊从灾区采写回来的报道,那是身患乳腺癌的母亲,用手扒开废墟,把孩子递出来的故事;是一个100余人的村组,仅有4顶帐篷,全部让给刚生完小孩儿的母子和村里的老人,其他人用油布、晒垫搭“帐篷”的故事……

后来,灾后重建开始,熊蕊又被抽调进入灾后重建的报道组。那时,她跟着工作组去了芦山要开展灾后重建的各个乡镇村庄,并写了很多详细的报道。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奔康”,灾后重建工作成为熊蕊长期关注的领域。2015年,雅安市城房重建任务完成,并筹办了一个交钥匙仪式。此时,熊蕊已在管理岗上。“这是雅安的一件大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还是来到现场,写了一篇《雅安全面完成城房重建任务》,而这个报道,也拿到了当年的四川省新闻奖。

    做“wow雅安”系列报道时,拍摄荥经县桢楠王

灾后重建以来,雅安还重建了200多个村庄。向外界说这里变化有多大,不如让他们亲自来感受一趟,2020年,已是部门主任的熊蕊带着采访团队再次前往一线,介绍这些村子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耍村儿》就此诞生。

节目一共做了6期,她们去到了包括芦山县在内几个“4.20”地震灾区。而这组报道,也获得当年四川省新闻奖的融合创新作品。评委点评道:深入到最基层,通过沉浸式体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美丽乡村画卷。

家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已经写了22个故事

从事新闻工作久了,熊蕊也尝试做一些更深的东西。去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作为划入面积、市域占比和山系数量均位居第一的市州,在雅安的崇山峻岭中,有许多围着大熊猫兜兜转转的人。

她说,对雅安而言,生态和熊猫都是特别的,作为一名雅安记者,理应大力关注。通过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其中的人和故事,就是她近期做的事。

    采访大熊猫国家公园口述实录

打开采访本,她列下30多人的采访名单。如今,她写完了22个故事。她说,守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不是赶鸭子上架随便叫个人就能做的。围绕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周围的护林员、土专家、科研工作者,默默付出了很多努力也作出了很多贡献,他们生活在其中,才组成了现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她写的故事里,有三代护林员的接力、有每年聚在一起喝一顿酒的野保人、也有上山捡熊猫粪便的科研工作者。她的一个采访对象告诉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是数代保护人心血的凝聚,他们长久追寻的东西,最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被确定,在此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保护人而言,这就是理想的状态。

为此,这次去北京,熊蕊特意带了这本没写完的书。在她看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可以从现在窥到雅安的未来,而作为雅安的记者,她需要给更多人讲好这个故事。她说,在记者这份工作承担的责任面前,她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她常把自己做的事比作微光。“很多微光聚集在一起,也会成为一个温暖人心的东西,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

评论 9

  • 嘿嘿呼啦啦 2022-10-11

    作为同行,与有荣焉

  • 叶子 2022-10-11

    记者代表👍

  • 风雨同舟 2022-10-11

    时代楷模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